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

时间:2025-11-19 09:21:06
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12篇

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12篇

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1

4日晚,北京冬残奥会在国家体育场盛大开幕主题“生命的绽放”展现残疾人生命闪光的动人时刻,冬残奥会开幕式现场。灿烂星辉中过往12届冬奥会一一浮现画面最终定格在“20xx北京”冰雪盛宴来到中国!

随着“冰壶”击出标线一格格推进,由10到1的十个数字

在场地上显示伴随着全场欢呼声冰壶入垒倒计时归零,开幕式拉开帷幕。

8名残健融合火炬手护送五星红旗入场他们是中国残疾人运动员以及为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代表冬残奥会开幕式现场。

当国旗冉冉升起,观众齐唱国歌现场的听力残疾人们用手语“演唱”国歌。这一幕令人动容他们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爱国之情在无声的世界里这份赤子之情同样浓烈。冬残奥会开幕式现场,在雪容融的陪伴下各代表团陆续入场入场时的背景音乐由中国传统音乐改编采用交响乐的表现方式恢弘大气

冬残奥会开幕式现场。伴随着《歌唱祖国》的旋律中国代表团入场!96名中国运动员参加全部6个大项73个小项的比赛郭雨洁、汪之栋,他们是中国代表团旗手郭雨洁是残奥女子越野滑雪和冬季两项运动员,汪之栋是男子残奥冰球运动员他们引领着代表团迎接全场观众的欢呼。“无腿登山家”夏伯渝出现在开幕式上他在69岁时登顶珠峰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夏伯渝(前)在冬残奥会开幕式现场。

国际残奥委会会旗缓缓升起盲人管乐团奏响国际残奥委会会歌演奏者是47名视力残疾学生他们看不到乐谱但演奏出的旋律同样优美动听李端(红白)在冬残奥会开幕式现场。

盲人运动员李端是最后一棒火炬手他在雪花火炬台上小心摸索着火炬接口全场掌声雷动洪亮的“加油”响彻鸟巢,安装好火炬后李端握起拳头重重地挥了一下,伴随着《雪花》温暖的旋律北京冬残奥会正式开幕祝福所有不向命运低头的人圆梦!

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2

今年的两届奥运会可谓是我们国家的盛事,赛场上体育健儿们的精彩表现,时刻感染着亿万人民为他们而欢呼,特别是残奥会上的残疾运动员们的表现更让我为他们而激动,虽然他们缺少着身体的某一部分,但他们身残志不残的顽强的拼搏精神令我在心灵的最深处涌起一股股激情与力量!

在残奥会结束后,我深深地感觉到,他们才是生活的真正强者。从组织者和志愿者热情的服务中,让我又感觉到在当今社会残疾人正在被浓浓地关爱所包围,他们顽强不屈的精神使他们成为赛场中最为闪亮的人物。

从48年前奥林匹克向残疾人打开成功之门后,数以万计的残疾运动员用惊人的毅力与顽强不屈的精神,在富有挑战性的赛场上以摄人心魄的勇气,书写着一篇篇动人的华章。他们用行动来向世界证明,我能行!

在赛场上我看到,他们是快乐的使者,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或多或少的都带着微笑,他们没有因为自己的生理缺失而烦恼,也没有因为行动的不方便而气馁,在这点上是值得我们这些肢体健全的人所学习的,也可以说,他们就是我们所学习的榜样。

有些运动员虽然双目失明了,但他们灿烂的笑容并没有因为双眼失去光明而暗淡;有些运动员虽然只能依靠着轮椅,但是并没有因此而阻止了他们对奔跑的渴望;有些运动员虽然失去了双臂,但是他们心中的翅膀依然引领着他们在赛场上飞翔!

每当观看他们在赛场上精彩的演绎时,我的内心都会感到激情澎湃。因为我看到了,看到了残疾人的坚强!在我们的身边,依然有很多残疾人需要我们去帮助去关心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许一个小小地帮助,或者一句真诚的问候,都会在共同前进和谐道路上洒满温暖地阳光!

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3

经历过奥运会的辉煌和激烈竞争以及色彩纷呈的画面,有些人对残奥会或许会觉得比赛的观赏性要降低不少。残疾人和正常人的体育竞技自然有所区别,但是相同的是,他们也在追求“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崇高目标。

其实,你只要稍微了解一些残疾人运动员的经历,了解他们比正常人付出了更多的汗水和泪水,你的心头就会不由自主地发颤,你的眼泪就会夺眶而出,你就会由衷的承认,他们,就是生活中的强者。

每一个参加残奥会的运动员,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人生坎坷。他们中有些人是先天残疾,有些人是后天不幸遭遇各种各样从天而降的灾难,在经历过生命的低谷之后,他们无一例外地选择了站起来,迎接生命的挑战。残疾人运动员,几乎百分之百的都不是职业选手。因此,他们一没有充裕的时间去进行训练,二缺乏资金的保障去购置训练器材和服装等必需用品。他们付出的努力除了身体上与正常运动员的差距外,还有许许多多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但是,他们坚持了下来,并走到今天,走到奥运会的赛场。

“鸟巢”、“水立方”,因为有残奥运动员,而同样精彩。对待残疾人运动员,我们应该付出更多的爱,他们不仅是我们的兄弟姐妹,而且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的自强不息,他们敢于做生活中的强者,都奏出了一曲高亢激越的生命交响曲的宏伟乐章。

残奥会,除了精彩的比赛,我们还能读到无数催人泪下、催人奋进的故事。我们更深地体会到:爱,应该献给每一个人;爱,时时刻刻在我们心里;爱,温暖着生活的每一天。只要有爱,我们这个世界,我们人类的生活,一定会更美好。

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4

我辈青年,当迎难而上,永不言弃。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十八岁女生王心仪,在被北大录取后写下《感恩贫穷》一文。她出生于贫困的家庭,母亲要照顾常年患病的姥爷,她还有两个弟弟,全家的收入就指望家中的五亩地和爸爸不稳定又少得可怜的工资,但这一切并没有打垮她,反而让她更相信知识的力量,促成王心仪成功的并不是贫困本身,而是她自己,她经历了生活的种种困难,却仍积极上进,努力坚持。“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没有人是生来就成功的,要坚持不懈,永不言弃,才能将困境转化为挑战,将劣势转化为优势。

我辈青年当顽强不屈,奋斗不息。鲑鱼出生于淡水的河流,在生长期游出大海,等到产卵期又跋涉千里,再次回到出生地,生出下一代,如此循环不已,生生不息,鲑鱼有着近乎地狱般的溯游之路,回家路上要飞跃大瀑布,瀑布边守着成群的灰熊,不能跃过瀑布的鱼很多跃进了灰熊的肚中,跃过的鱼精疲力尽,还得面对数以万计的鱼雕,只有不多的幸运儿可以躲过追捕。鲑鱼的一生是奋斗者的缩影,在困境中磨砺,在竞争中生存,顽强不屈,奋斗不息,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我辈青年当以梦为马,自强不息。美国的田径选手威尔玛·鲁道夫曾被医生判定为终生残疾,曾有六年不会走路,却最终斩获三枚田径金牌;清华大学生矣晓沅六岁被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11岁与轮椅为伴,但他有一颗奔跑的心,轮椅困住 ……此处隐藏2458个字……次突破。

当张梦秋越过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岩石赛道终点,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与欢呼,中国残疾人高山滑雪完成了冬残奥金牌“零”的突破。在一天前进行的残奥高山滑雪女子速降(站姿)项目中,即将20岁的张梦秋以0。1秒之差屈居亚军。6日赛后她说:“我成功把奖牌换了颜色,现在感觉特别开心、激动。这是中国高山滑雪的重要时刻!”

同样迎来荣耀时刻的还有日本运动员村冈桃佳,她在残奥高山滑雪女子超级大回转(坐姿)比赛中收获了自己在本届赛事上的第二枚金牌。“虽然感觉有些地方还能做得更好,但我最终赢得了金牌,所以我很高兴。”她说,“我觉得我滑得很有侵略性,这就是我的比赛风格。”

辉煌的背后离不开运动员平日的刻苦训练和比赛中的拼搏精神。“我根本没想过自己能拿一块金牌,这一切都像是做梦一样。”在夺得残奥越野滑雪女子长距离(坐姿)冠军后,中国选手杨洪琼激动地说,“我一直都希望自己默默努力,然后一鸣惊人。是训练中的汗水和泪水,还有我在赛场上的拼搏与坚持,让我站上领奖台,实现了愿望。”

当日,在北京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举行的北京20xx年冬残奥会轮椅冰壶循环赛中,中国队以9比3战胜爱沙尼亚队。

此外,在6日结束的一场残奥冰球小组赛中,中国队以5:2击败捷克队。当日进行的两场轮椅冰壶循环赛里,中国队分别以1:5不敌瑞典队、9:3战胜爱沙尼亚队。

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10

今晚(3月13日),冬残奥会在“双奥之城”北京完美落幕。北京冬残奥会开赛以来,中国体育代表团选手捷报频传。最终中国体育代表团以18金20银23铜的战绩为本届冬残奥会画上了圆满句号。冬残奥会的闭幕式也给了我们极大的惊喜,"在温暖中永恒”这个主题更是在闭幕式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致敬拼搏而不屈的你们

荣耀不只是金牌,所有拼搏者都是我们的骄傲。中国代表团最多1天收获15个金容融,也凑齐了2个金牌九宫格。运动员们的英勇拼博铸就了这场赛事的精彩绝伦,成就了自己的不凡,也造就了国家的荣誉。

时光流淌,记忆永存

闭幕式延续“一朵雪花”的故事,一个直径55米左右的圆形视觉符号贯穿全篇,突出呈现“在温暖中永恒”的核心主题,也代表着北京双奥在今天画下一个圆满的句号。

现场观众和嘉宾都收到了一本精致美观的手册,手册中首次添加盲文的设计,彰显出北京冬残奥会的温暖。

闭幕式表演开始,当数百位手语表演者高举手掌,“留声机”上呈现出“爱”的字样造型。每颗星星点点的萤火之光,在夜晚虽不耀眼;但当它们汇聚到一起,却被赋予了能够点亮世界的力量!

在由定音鼓构成的“表盘”形象上,60名残健共融的表演者用行为模拟着“指针”每圈60个时间刻度的行进轨迹。从中国传统的天干地支时辰和二十四节气、到世界通用的象征时间概念的符号,都随着时间的轨迹应运而生。

雪花火炬台缓缓降下,在盲人演员小提琴演奏的主题曲《雪花》伴奏下,主火炬缓缓熄灭。时光流淌,记忆永存,微火不微,永恒绵长!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落下帷幕,在这个春天有来自4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0名冬残奥运动员在这个地方为全世界留下了无与伦比的拼搏记忆。温暖,是人生中的难忘记忆;永恒,是全人类的美好愿景。在温暖中永恒,在拼搏中一起向未来,致敬每一位冬残奥运动员!这段美好的“双奥记忆”我们会永远记得!

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11

北京20xx年冬残奥会闭幕式将于今日上演,导演沈晨透露,闭幕式的主题为在温暖中永恒,将用一个特殊的装置配合主视觉形象,将过去9天赛事的感人瞬间,以及北京这座“双奥之城”的伟大时刻,永远保留下来。本场闭幕式除了仪式,还有两个比较核心的表演。首先,在《爱的感召》节目中,由盲人演唱者、听障手语表演者等组成的残健共融的演出团队,将向世界传递出彼此鼓舞、拥抱世界的动人力量。其次,在主火炬熄灭之前,还会进行一个13套定音鼓演奏的打击乐,形成奔流不息的“时间”前进和更迭的形象,寓意全球“共享此刻、共赴未来”。

回顾本次冬残奥会,中国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时将运动精神展现的淋漓尽致。残奥会体现的精神是“平等、参与、共享”的社会目标。参加残奥会的大多是残疾人,他们虽然身体上有残缺,但是在精神上同样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同样享有权利平等参与社会生活,而在残奥会比赛中,其实更重要的是参与,而不是拿到任何奖励。残奥精神更强调文化的沟通和交流,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们,在受到生活的不平等待遇之后,并没有放弃,而是努力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发挥自己的强项,永不放弃,在全世界的人面前证明自己。

残奥精神,更崇尚和谐的生活,参加比赛的运动员虽然身体有缺憾,但是他们更能体会到和平的美好以及战争的残酷,用坚持不懈的精神,号召更多人为国家、世界的和平带去一份力量。

残奥会告诫人们的是,这些运动员并非需要世人的同情、怜悯,他们会用自己的能力、意志来证明自己的不比任何人差,在赛场上展现自己的风采,获得所有人的尊重,而这份尊重,是他们自己努力得来的。

身体的残疾不能代表什么,残疾的身躯一样有坚强的意志力,同样身残志坚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

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12

来到北京后,李亚亚首先被派到以雪上项目为主的张家口赛区,参与运动员器材的调整和修复服务。据他介绍,目前张家口赛区的器材处每天9点开始服务,一直延续到下午比赛结束,“这几天比赛密度不大,基本到(下午)2点半或者3点就结束了。”

这几个比赛日工作下来,李亚亚最大的感触,除了选手的拼搏精神,还有器材维修中细节的重要性。“上周日,刚刚夺得冬残奥会越野滑雪女子长距离(坐姿)金牌的杨洪琼来调整器材,她希望我们将她的冰椅调宽一些。”李亚亚回忆,他和几个同事很快量出了器材的尺寸,并就不同方向的使用感觉,乃至固定螺丝所在的位置,与新科冬残奥冠军进行了细致地探讨。“到了赛场上,真正和器材为伴的,还是运动员,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尽量把每一个与器材有关的细节都做到最好。他们站上这片赛场,已经非常不易,我们作为服务人员,也要将心比心,争取让所有选手带着希望来,带着笑容离开,真正享受奥运会的旅程。”李亚亚说。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不仅让运动员有了参与奥运、享受奥运、感知奥运的机会,也让全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对于这一点,李亚亚有着最深的感受。

“来北京的飞机上,我旁边坐的是一位来自芬兰的同事。”李亚亚回忆,飞机落地时,这位同事被北京的景致震撼了,“受制于媒体报道和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其实有不少外国朋友对中国的情况并不了解,这次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李亚亚说,从国内航空公司的服务,到机场冬奥会专属通道的设置;从宽敞方便的接送巴士,到良好的住宿和餐饮条件,都将这些年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和不俗的大赛承办能力,展现给了更多朋友。

“这次我们的团队里有30多个外国同事,他们回去之后会把看到、感受到的一切告诉身边的亲友,这背后至少有30多个家庭,再经过辐射,影响的面可能更大,”李亚亚说,他相信2022年冬残奥会后,会让更多人刷新对中国的印象。

《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12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