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读书笔记

时间:2025-07-16 14:31:05
《大秦帝国》读书笔记

《大秦帝国》读书笔记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秦帝国》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秦帝国》读书笔记1

一直就对秦国有不一样的感觉,一直对“赢秦”两个字有一种特异的感觉。不知道是不是看以秦国为背景的电视剧导致我喜欢秦国还是本来就喜欢秦国才去看有关秦国的影视作品。

现在还印象深刻的是古天乐主演的《寻秦记》、胡歌主演的《神话》、孙俪主演的《芈月传》,最喜欢这三部关于秦国的作品。所以当我看到书单狗推荐的历史小说中有《大秦帝国》时,我二话不说就下载来看。

其实尽管我们从小学开始就一直在学习历史,但是我对历史真的一团浆糊,但是我真的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想把我们华夏民族的历史读完,但是想法是宏大强烈的,一直没有付诸行动。还有一个原因是有一些朝代我主观地不喜欢,我喜欢的历史时期有春秋战国秦帝国时期,三国时期,明帝国时期,还有就是民国时期。

在看《大秦帝国》之前我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是很懵懂的,特别不理解的一点是为什么又有周天子又有各种秦王,赵王,齐王......不知道到底谁是九五之尊的王。当然历史书也写了当时周代是诸侯分封制,但是当时不理解什么是分封制,所以才有这个问题。

第一部《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为商君的尽公不顾私,极心无二虑所折服,叹服普天之下如何会有这样的圣人。第二部《大秦帝国之国命纵横》崇敬张仪的好辩才,不愧为天下第一利口。第三部《大秦帝国之金戈铁马》最惊叹秦昭襄王能在暮年依然清醒,君王暮政而没有乱国。第四部《大秦帝国之阳谋春秋》为一代政商吕不韦的洞察人事,一眼相中赢异人的眼光所惊讶。第五步《大秦帝国之铁血文明》终于对始皇帝嬴政有了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识,以前学历史一直学得懵懂不知所以,其实以前学历史时我就有疑问为什么始皇帝要焚书坑儒,一直在耳边眼前萦绕的都是始皇帝是暴君,秦政是暴政,心里面还在叹息为什么这样一个超迈古今的千古帝王会是一个暴君呢?我还在想难道他一统六国之后就变成暴君了吗?因为当时我还是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如果始皇帝一直是暴君,那他怎么可能一统六国,一个昏聩残暴的君主怎么可能统一六国?

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众口铄金,人言可畏,人真的能把假的说成真的,并且史书也不一定是真的,因为史书也是人写的。而且一件事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也许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遇事要多分析,不能慌张,一定要在冷静的时候决断某一件事。

在读第一部时多么想做一个墨家女弟子,我隔着文字好像都能感觉到战国时代那种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大争之世,多事之时,感觉到那是商旅繁茂,当时各国商市的繁华,感受到当时民众的议政之风是如何左右朝剧的,感受到当时诸子百家,争相绽放,文明风华之时,好喜欢这个时代的民风世风,布衣士子层出不穷,纵横天下,左右朝局,于权力场斡旋。

俗话都说富不过三代,强不过三朝,秦国整整是强盛了六代七朝,最终一统天下。秦国君臣从秦孝公开始都是勤政爱民,我就没发现秦国的君王臣工晚上有过按时睡觉的,而且感觉他们都是晚上议事白天睡觉,一遇到急事大事甚至几天不休息连轴转,我感觉秦孝公秦惠文王始皇帝都是太过劳累,导致盛年而衰,所以我们现在要按时睡觉啊!

我看整本《大秦帝国之帝国烽烟》都是心情很沉重的,特别是看到始皇帝突然撒手而去,帝国栋梁摧折,伤痛之情无法言说,特别是看到蒙毅被公然杀害的时候喊的那句“先帝陛下,你可知错......”直是想哭,是啊,先帝陛下,你可知错,为什么不早早立太子,为什么在关键时刻要令蒙毅回咸阳......好恨李斯为什么突然变异,赵高一直对始皇帝那么忠心为什么始皇帝死后变得如此阴狠毒辣,人性熟善熟恶?

《大秦帝国》读书笔记2

暑期来临,有时间来寻找自己喜欢别的书来认真看看,选择几本书,终于对《大秦帝国》放不下手,一直在不停地看,我对秦朝感兴趣有三个原因:一是受“中国文化之精髓多在先秦”的影响;二是受荀子“性恶论”和商鞅变法的吸引;三是受从小耳染目睹的“长城”、“兵马俑”和“大地在我脚下……”的刺激。这之中一直都是“好奇心”占强,直到有一本类似历史资料汇编的马非百《秦始皇帝传》,我发现了中国居然是源于中国第一次大统一时期秦的音变,这才对秦始皇敬佩起来。

我觉得能够做到统一中国,首先是实力的象征,其次是志向的映证。(当然,也少不了不计其数的谋臣勇将的智慧与力量。)引刘乐士《秦始皇》中华阳太后对赢政的一番教导就可略知其家志了:

“自襄公立国至今,已历二十九位君王,你已是第三十位君王了。五百年来,每位君主都以振兴秦国为已任,试图早日图霸中原。穆公称霸西戎后便挥师东伐,崤山一败含恨而死,留《秦誓》,此后的君王便以《秦誓》激励自己,伺机东侵,但都明白一个道理,称霸天下靠的是实力。因此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新政,富国强兵,惠文王任用张仪连横抗御中原几大强国。武文问鼎中原绝膑而死,你曾祖你昭襄王两次称帝都没有成功……你祖父命短……没有什么建立树……你父王在位虽三年,却有一次壮举,歼灭东周国。东周国虽小,但它是周王室的象征……政儿,你有没有称帝的雄心和勇气要看你如何去做了!”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是统一不了大中国也是稳固不了大中国江山的。秦二世徒有“实”空无“志”,受赵高的阴谋毁了祖祖辈辈创下的伟大霸业;而七国时各国占据一方,不说有志,也应有实,不说有实,也有“合纵”的良方,可是六国者竟皆灭亡于秦!说他们听信谗言轼忠亡国也好,说贪得享乐苟安自己走上亡命失国已罢,两相比较,实力作证!

我们多说“乱世出英雄,困境励斗志”。假如小赵政不在赵国随父亲异人为质,而是在皇宫养尊处优,他便很有可能统一不了中国,正是由于他的处境塑造了他争强好胜的性格与高人一等的心志。看过电视剧的人都会感触他初进咸阳时为了得到自己的位置而举着牌子边上台阶叫边叫自己是什么孙什么子的勇气。当然,令我最敬佩的不是他不辞劳苦夜批奏折,也不是坐在王位上的威严与号令的凌风,而是秦始皇赢政始终是在用自己的头脑在思考问题。尽管每次听取了多方建议,但在最终决策上他毫不犹豫,就是意识到错误命令也能及时更改。

一个有主见的人又善于兼听,这样的皇帝也就很快成就了一个独裁的中国。我们要去粗取精,就应当以其“霸主”之身成就“霸业”为参照,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高瞻远瞩,果断决策,以自己无限的有志之思考,开创锐意进取的有限人生。无论有多少万人说出同一句话,我们都要品味思索一番,譬如下面三句话,每一次品味每一次的感觉都会不同:

“性格影响人生。

习惯成就未来。

细节决定成败。”

一个成功人士没有点儿霸气是不足以成事的。古语说:“民可与乐成,不可与虑始。”就是因为一般 ……此处隐藏5909个字……有入赵多次被逐。

2.郑国渠视察农事提用兵疲秦之计,行存韩之策

视察郑国渠的目的就是秦王嬴政让韩非子明白秦国殷实富强、欲一统天下,韩国必然不能存在世界上,使韩非子抛弃单独忠心韩国而真心助秦。

韩非子却提出“韩国不可灭”、并建议“秦国灭六国首选赵国、楚国”。韩非子的建议,立即被秦国大将识破,为“兵家疲秦计”。不但提出建议,还正式上书秦王“不可灭韩论”。企图让秦国军队陷入赵国、楚国泥潭不可自拔,陷入天长日久战争,进而国力衰落。反而别的国家有机可乘。而此时,韩国从中渔利。

(六)韩非子入狱

直到此时,秦王嬴政的心彻底冰凉。依照秦律,廷尉府依法下狱。

秦律

韩非子不仅不为秦所用,而且欲再一次疲秦。这个举动对秦国有莫大的讽刺。不仅要削弱国力,还要削弱兵力。是可忍孰不可忍?给韩非子一条生路,韩国如果以后变法成功,那么秦国就不可能一统天下。

尽管韩非子的言论很有用,但人不为我所用,又有不臣之举,则依律处置为上佳方案。

在秦王嬴政的默许下,李斯用毒药将韩非子毒死。

(七)韩非子自戕,各方心力的角逐

战国七雄争霸时期,每个君王只要有一点瑕疵别人特意利用,就会给国家造成灭国之难。韩非子的死,一方面在于自己太有才,争取他的人多,是秦、韩两国利益的交接点。任何一个国家有韩非子情愿效力的地方。战国形势就会发生很大改变。

《大秦帝国》读书笔记8

一、上将军庞涓的秘密使命

庞涓带着人马悄悄到达大梁城,并从秘道隐蔽入城,进了事先准备好的上将军幕府。

休息了一晚,清晨卯时,庞涓到达逢泽,到会盟行辕区做最后一遍视察。

如果六国谋秦成功,他就是魏国霸业的奠定者。若他再率魏军统一天下,毫无疑问他将名垂千古。

因此,他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

二、接风小宴公开了会盟密策

六国会盟总幕府设在逢泽北面依山傍水的山腰草地上,地势略高于其他五国行辕驻地。五国行辕对盟主行辕的总幕府恰好形成五星捧月之势。

接风宴上先到的五国君主,默默坐在各自案前,目不斜视,等待庞涓的开场白。

庞涓先向君主们行礼,接着致词,然后向他们敬酒。

韩昭侯忍不住先开口问庞涓,安定天下,如何安法?

赵成侯也跟着附和。

年轻的齐威王冷静,打算只静观待变。

矜持的燕文公则对庞涓华贵逼人的装束皱眉,暗骂。

(赵国是后起强国,中山国本是燕国的附属国,可自赵氏立国后,就倒向了赵国。因此,燕赵两国不对付)

楚宣王芈良夫虽然内心冲动,但是为了昭彰楚国尊严,强忍着,准备到后面发言。

楚国东北和齐国交界,正北和魏国接壤,西北和秦国相邻。

对于秦国,楚国凯觎已久。秦国西南部和楚国西南部,均是层恋叠嶂,山重水复,道路崎岖,易守难攻。

秦国一个武关卡在西南要冲,楚国便无法向西北伸展。这一片广袤山区,隐藏着几块丰饶的绿色盆地,都是肥美山水。一旦拿下这一带,顺利越过南山,进入渭水平原,秦国可一鼓而下。

楚国想攻占秦国,担心其他大国干预。楚宣王打定主意,只要魏国赞同或默许楚国对秦开战,楚国就在盟约上盖印,否则不承认任何盟约。

五君主各怀鬼胎。

庞涓不回答反问道:“敢问齐王、燕王、楚王有何指教?”

三人神色各异,默默摇头。齐威王微笑,燕文公矜持,楚宣王冷漠。

庞涓对由自己亲自揭开会盟主题,并代魏王进行先期磋商,感到骄傲。

庞涓先分析天下大势:

方今天下,周室衰微,诸侯纷争,弱肉强食。春秋一百多个大小诸侯,已经减少到三十余个,实则由七大战国主宰乾坤。

后谈六国定天下三大要点:

其一,六国盟誓,互不为敌,永不犯界;

其二,将其余三十余个诸侯邦国,划定大国势力圈,圈内小邦,由宗主大国统属或吞并,他国不得干预;若大宗主国三年内无力吞并,则任他国吞灭;

其三,肢解秦国。

矜持沉默的表面下,五大战国君主的头脑里都在车轮飞转,权衡利弊得失。

没有理清,就不置可否,绝不会在节骨眼儿上轻率说话。

庞涓没有料到,会有如此僵局。

庞涓略一思忖,向楚王投其所好:“敢问楚王,魏王欲将秦国西南交楚国处置,不知楚王肯纳否?”

面对巨大的诱惑,脑子里车轮飞转的楚宣王忘记了“王言必于后”的尊严铁则,表示楚国接纳,还想分秦国腹地在渭水平川的沃土八百里。

其他国听了自是有意见,于是大家如庞涓所愿争吵了起来。

齐国距秦千里之遥,无意分秦寸土之地。然则,鲁、宋、薛三国,须得全境交齐国处置,魏、楚不得染指!

楚王表示,宋国是在楚魏之间的地盘,齐要三国味口太大。

齐王反驳,百年以来,楚国吞灭小诸侯二十一国,晋国吞灭十二国,齐灭四国,秦灭三国,越灭两国。

燕文公则表示,春秋三百年,燕国未灭一国,要其他国给予补偿。

赵成侯嘲笑,其酒囊饭袋。

燕文公恼羞成怒,天下九州,唯有道者居之。燕国不堪,也是五百年安如泰山。赵国如何,不过区区五十年诸侯。

吵吵之后,庞涓才又回将大家拉到六国分秦上来。

庞涓才说出魏王表示,诸位国君,分秦大计,六国有份,不能使齐国无所得益。齐国本当得秦二百里土地,其余五国各自割地四十里归齐。赵韩魏与齐国不交界,由楚国燕国各割一百里归齐,再由赵韩魏三国补足楚燕两国土地。

楚宣王笑哈哈赞同。

因为楚齐相邻的几百里,全是茫茫盐碱滩地,只生苇草不生粮;魏国韩国转补给楚国的土地,只能是相邻的淮水平原。这一转,就给楚国转出一个小粮仓来。

燕文公颇费踌躇,因为心痛。燕齐相邻地带,全是济水两岸的湖泊鱼塘和耕耘沃土,而赵魏转补的土地,则只能是老晋国北部的山地。没有魏国这棵大树,燕国步履维艰,不答应也得答应。

楚燕齐都答应了,韩赵自然也应了。

三、分秦大计在会盟大典敲定

庞涓反复揣摩,独出心裁,向魏王提出在逢泽岸边水天共祭。

席宴上,赵种提出,必得双管齐下,方能一鼓分秦。一则,六国各出兵五万,联军压向秦境。二则,策动秦国西部戎狄叛乱,内外夹击。

然而,庞涓感到不是滋味处,自己为何没有想到这条奇计;又担心,赵国在六国分秦中的分量将大大加重;这对魏国利益和盟主权威必然有所减弱。

庞涓故意反对。

读后感悟:

庞涓有才且工作认真负责,然太过于心胸狭窄,好大喜功。

六国分秦,协商到位,如果能抓住时机,趁势而为,一鼓作气,很有可能就没有了以后的大秦帝国了。然而,六国各怀鬼胎,一拖再拖,这才给秦国夹缝生存的机会。

所以说,做任何事情,分析好了可行,计划拟定好了,就要马上去做,千万不要因为各种原因而拖延,因为机会稍纵即逝,再难寻了。

正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大秦帝国》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