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记》读书笔记

时间:2025-10-11 17:06:10
《变形记》读书笔记

《变形记》读书笔记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现在你是否对读书笔记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变形记》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变形记》读书笔记1

卡夫卡的作品我读得很少,只有一部长篇《城堡》和一本正在读的短篇小说集,《变形记》就出自这本集子。这是我第一次完整地把《变形记》读完一遍,尽管它的名字出现的频率如此之高。人们大概对近在咫尺的东西都误以为唾手可得,所以懒得去得到了,就这样我们错过了很多。

卡夫卡的名声和他的产量是不匹配的,他低产,平凡,是一个保险公司的职员,业余写作,籍籍无名。但灵魂的热量与他的这些外部条件根本没有关系,人的伟大与他自己以外的东西都没有关系。

卡夫卡作品的魅力在于它的多义性和无限性(博尔赫斯受他影响很大),哪怕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学者也不会贸然说:“卡夫卡这部作品的主题是…”就算是我们听出老茧的“异化论”也不能准确解释他的作品,我们可以解释的东西有很多,但无法解释卡夫卡。男人一旦看透了一个女人,那女人便不再吸引他,我们永远看不透卡夫卡,所以他永远令我们心驰神往。

我对《变形记》有三个方向的理解,第一个理解承接上一段:世界是一个谜团。这句话出自改编自村上春树《烧仓房》的韩国电影《燃烧》,无独有偶的是电影想表达的也是《变形记》这种不可解性。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大甲虫,他和他的父母都没有去想为什么,而是迅速地投入到对新情况的应对之中,比如格里高尔吃什么,如何爬行,家里的生计怎么解决等等,这在读者看来是荒诞的,可卡夫卡写得这么一本正经,让我们就像《皇帝的.新衣》里看皇帝游行时的民众一样,噤若寒蝉。

《燃烧》则恰恰相反,影片提到说非洲有“little hungry”(小饥饿)和“great hungry”(大饥饿)的传说,小饥饿者是肚子饥饿的人,他们寻找食物,大饥饿者是灵魂饥饿的人,他们寻找生存的意义。

《变形记》里的所有人物都是小饥饿者,而《燃烧》的主人公都是大饥饿者。“世界是一个谜团”,前者只是处理它,后者则试图解释它。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也对这两种人做过一些阐述,他认为前者是具有“严肃精神”的人,这种人只服从于处境的压力,把它当做理所当然;后者是具有反思精神的人(“反思”这个词我最近用得很多,它不同于日常意义上的反思,而是指“对意识的意识”),这种人面对世界和自我“在场”,从而使世界和自我在我面前显现。

我的第二个方向的理解是:人是靠不住的。格里高尔变成大甲虫之初,与他感情深厚的妹妹勇敢地承担起了照顾他的工作,他的父母伤心难过,总是哭道:“他是我可怜的儿子啊!”但是长年累月,他们终于感到:这只怪物不仅面目可憎,而且是他们生活悲惨的源泉。最后他们杀死(间接)了他,抛弃了他,并心满意足地开始展望新的生活。比这种反转更使人震惊的是格里高尔本人的反转:他本来是个任劳任怨的推销员,负担着一家的生计并爱他们,但变成甲虫之后他渐渐真的成了“只是”一只甲虫,先是他的胃口和视力发生变化,接着他迷恋起爬天花板的运动,希望家人把他卧室里所有的家具(连同他“为人”时候的记忆)统统搬出去,以为他的爬行腾出空间,尽管他自己竭力想控制这种异化,但仍然力不从心。

人是靠不住的,我们不能理解任何人,包括至亲,包括自己。

我的第三个方向的理解是它当做一则寓言并将其还原:格里高尔是一个工作压力巨大并且任劳任怨的推销员,养活着自己不劳而获的父母和妹妹,有一天他因为一个原因(比如病了,恋爱了,对生活现状厌倦了,等等)决定不再做全家的提款机,他仍然爱他们,只是换了一种生活方式(即寓言里的“变成甲虫”),起先家人还接纳他,但终于忍无可忍,他本人也因自己脱离了主流社会和蜕变的失败郁郁而终。

在对《变形记》的众多理解中,这只是我的三种,而卡夫卡作品的魅力,不只在于它有多少个面目,而是它让读者看到自己的不同面目。在读到《变形记》的最后,一家人如释重负地去郊游,妹妹舒展她充满活力的身体,我也仿佛与他们一起吸到了新生活的氧气而感到神清气爽。

《变形记》读书笔记2

《变形记》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卡夫卡的具有代表性的一部短篇小说,也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经典作品。故事大概讲述一个年轻的推销员格里高尔作为家中的顶梁柱,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为着那微薄的工资,每天过着繁忙、压抑的生活;正因为这样,父母和妹妹都非常尊重他。然而某天早上,他突然从噩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公司秘书主任为他没有上班找上门找他,父母和妹妹也急忙来询问,见状均惊慌失措,这也使他陷入痛苦和绝望绝望中。然而之后家人经历了震惊、恐惧到冷漠、厌烦等一系列的感情变化,他们甚至以“这只虫根本就不是格里高尔”为由,不愿花精力养这个既不能挣钱又拖累家人的“怪物”。后来格里高尔终于在受尽了亲人的冷漠后绝望地离开了人世间了。死后,家人没有一丝痛失儿子的伤心之情,反之,他们好似解脱了一般,卸去了格里高尔所带来的重担,策划了一场旅游,他们认为没好日子即将开始了!

格里高尔突然发现自己变成甲虫,他抱怨着为还清父债而受别人的使唤和差使,焦急地想起床,但怎么也起不来的,生怕父亲的责备,希望能得到父亲的体谅,他的惶恐从本质上体现他的孝顺、忠实、善良、富有责任感。结果事与愿违,父亲的狠毒不但没有体谅他,还很厌恶他的甲虫外形。即使这样,失业在家的格里高尔虽过着甲虫生活,但依旧想着家里的经济状况该如何解决,怎么让妹妹实现音乐梦,他听说家人出去做工挣钱就不禁自责和羞愧得浑身燥热,这使他的善良一览无余。

父亲的狠心,让一只苹果嵌在格里高尔的背上,疼痛难忍,妹妹的耐心有限,开始对他厌烦了,不再关心他了,认为他是需要设法摆脱的包袱。对于这种状况,格里高尔身心均受到深深地打击,他一边回忆家人的美好,一边异常冷静地考虑自己的去处。面对变形,面对亲人厌弃,面对死亡,格里高尔惊慌、痛苦、绝望,最终选择平静地死去。从这一点看,他又是一个清醒、坚强的`人。

作者将人异化为甲虫,着实费了不少心思,不似庄公梦蝶那么诗情画意,但却让甲虫无需承担舆论与法律的压力,将格里高尔的境地极端化了,失去说话能力,无法与人沟通,不能表达心中的想法,家庭的经济问题的不到有效的解决,压抑的情绪无从发泄,从此内心世界处于阴暗阶段,一切的一切都如此的令人不堪设想!甲虫就好似受资本主义奴役而成为人格变异的人,故事情节没有大波大浪,趋于平淡,唯独心理描写居多,但却又是那么的反常、虚幻、荒诞,表现了人被制度化,完全成为社会附庸的悲哀,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状态及其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折射,使人不得不为作者的写作风格所折服!

对于《变形记》由初步学习到感性理解,卡夫卡笔下的“甲虫”对人类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心灵撞击,心灵为之震撼!在老师进行认真剖析,我们不得不惊讶于人与 ……此处隐藏4453个字……

我们能够知道,因为在他的潜意识里,他厌恶自身,根本不愿再继续以前的生活和工作,艰难的生存处境早已压得他无处可逃:当他早早赶来取订单的时候老板们才吃早饭;公司秘书时刻监督着每一个员工的行动,两个小时不上班就找上门去,医生也会说你好吃懒做;每天4点钟就得起床赶火车,成年累月在外奔波,饮食恶劣,友情淡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逐渐变得麻木异化成为“非人”,他对外部世界已无能为力,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为此他不得不选择一条逃脱的路,这就是“变形”。与其说是社会让他“变形”,不如说是他自己选择了“变形”。摆脱自己的人形,逃离人的世界,从人变为非人——大甲虫,这对格里高尔而言完全是为了不再继续昨天的噩梦。于是,格里高尔异化了。相对温暖的家庭尚且如此,社会恐怕对这种个体的不幸遭遇会更加残忍,他们会把他送进实验室,每天对他进行各种各样的实验,而且会引起无数的眼睛好奇地逼视他,无数张嘴巴无休止的讨论他,他生命的每一秒种将暴露在惨白的灯光下,直到他死去还要被制成标本供后人研究。他作为人的资格和尊严被完全忽视了,没人在乎他心里的感受,群体只在乎他们的好奇心可以获得满足,他们拥有作为幸运者的活生生的见证。这其实是现代人的悲剧,或许卡夫卡也看到了这一点。犹如许许多多学术研究的说法,卡夫卡究其一生都是孤独的存在,但笔者认为这未免太过极端,卡夫卡正是了解到因孤独而不被理解,因不被理解而披上虚浮外套,因虚伪的存在而继续不被理解的孤独,这种循环其本身就是可悲的,所以我们看到《变形记》中格雷高尔即使是在变形的后依旧没有放弃争取家人的理解与关怀。故事最后也证明了他获得了成功——在格雷高尔死后,家人赶走了对自我形态下的格雷高尔一直很不尊重的房客与老妈子,并且决定请假一天,三人出去好好走走。结尾描写了温暖美好的景致以及相应的家庭其乐融融的景象,而非以悲剧式的结尾对格雷高尔的死煽情不已,这也从另一个层面上表现出人与人间并非存在着智慧博士观点中所说的“完全理解的不可能性”。

无处可逃,就是《变形记》给我们所展示的金钱社会下普通人们的绝望处境。作为人形时过着没有人格尊严的生活,变形为甲虫后更是加速自身的灭亡。或许在金钱至上的社会里,形体的泯灭才是最终的解脱、才是最好的出路吧!在这里,只想问:“大甲虫,你还有眼泪吗?” 这或许也是我们现代人带着面具行走于不同场合的原因。因为一旦显露出真实的自我——也是拥有许多为人所不喜得如巨虫班的丑陋自我——就会招致厌恶乃至唾弃作呕。

卡夫卡自己也在日记中写道:“我在自己的家中,在那些最好、最亲爱的人们中间比陌生人还陌生”。这并非抱怨与亲人的隔膜,而是在“最好、最亲爱的人们中间”他依然孤独,这让他绝望,就像是扒开现实假象变形的格雷高尔,始终得不到家人的接受。

其实,这样的“变形”在现实生活中又何尝没有呢?当今社会巨大的竞争压力,容易让人产生对人生的倦怠和对前途的失望。有多少人曾经有过或者正有着类似格里高尔的“潜意识”啊!一条宠物狗尚能住高楼、坐名车,享受到VIP的待遇,同时又还有多少人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仍在贫困线上挣扎着生活,感叹还是狗狗活得潇洒!于是乎就有成千上万的人报名参加唱歌比赛的选拔,为的就是有朝一日可以实现自己的明星梦,过“人上人”的生活,期盼着“灰姑娘”的故事再次重演。这究竟是梦想还是幻想,究竟是对还是错呢?

卡夫卡确实丝毫不为某些人创作,而是关注自我,关注笔下人物命运映射出的自己。可他连自己的伟大也不明了,在他那个幽闭的世界里,他关注的正是全人类的生存状态。

《变形记》读书笔记7

这段时间读了几篇卡夫卡短篇小说,老实说,第一次接触这种小说,几乎每一篇都让我读着很是头疼。在反复阅读之后,貌似理解了卡夫卡式写作的魅力,在这里选出了一篇认为很有代表性的《变形记》来谈谈对卡夫卡这种写作手法以及《变形记》这篇小说本身内容的理解。《变形记》大概讲了一个家庭支柱(主人公)变成一只臭虫后家庭成员对他态度从前到后的变化。

一、卡夫卡“荒诞”的写作手法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这便是变形记的开头。当我第一遍读的时候我不能明白卡夫卡此举用意何在,为何要将主人公变成一只臭虫,为何不用现实中可能出现的具体情况,这不是更能让读者感到亲切吗?紧接着,我发现最荒诞的点并不是主人公变成臭虫这一事件,而是主人公变成臭虫后所有人对此事的反映:“居然无人关心他为何会变形以及他该怎样变回来。”甚至他自己在变成臭虫后的第一反映,竟是自己早上上班要迟到,担心自己的饭碗问题。后面的情节就是建立在主人公变成臭虫这个整体及其荒诞的前提下展开的。在这个中心事件、前提都极其荒诞的前提下,后面的情节又是极其合理的,甚至有些细节描写都让人怀疑卡夫卡是否真的变成过“臭虫”,拥有过一只虫的视角,这就达到了“虚实结合”的效果。

我个人认为这种创作是很困难的。在一种完全都是想象的、荒诞的前提下写出十分真实的效果,明明是一只虫的视角,看到的家人的反映确是如此真实,让读者在虚与实之间来回穿梭,甚至有时让读者都分不清是实是虚,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效果。

在第一遍读的时候,为了方便自己理解,我将“变成臭虫”这一事件看作现实生活中的“生病”,反复阅读后我发现“变成臭虫”这一事件似乎没有那么简单。“变成臭虫”似乎也可以替换成为现实生活中“不按照家人的期望生活”这样的人。我好像又明白了卡夫卡为何要用“变成臭虫”作为前提,这样一个模糊的概念涵盖了太多种可能,最终指向的都是:在失去工作能力后、失去价值后,身边最亲的人对这个人态度的`变化。

二、对《变形记》内容的理解

主人公在变成臭虫后,家人的态度都发生了几个阶段的变化。

1.父亲。这是文章中最势利的角色。主人公从家里的顶梁柱变成一个废人,父亲看到的第一反应就是厌恶,并且丝毫不加以掩饰。然后就是理所当然的希望主人公早点死去,狠毒之心彰显无遗。

2.母亲。母亲在看到主人公变成臭虫后的第一反应是害怕,之后的一段时间一直保持同情,到这里母亲的反应还算有母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也还是免不了对儿子的厌恶。

3.妹妹。文章中强调了主人公和小自己几岁的妹妹关系很好,我认为这里的妹妹还隐喻了好友这一类人。妹妹在文中的做法也是最人道的,对主人公最好的,最理解主人公的。但到最后还是免不了被妹妹厌恶。

我们从这篇小说可以看出卡夫卡对自己家庭关系是十分消极的,变成臭虫这一事件让主人公看到了人与人关系最阴暗的一面。连自己的至亲之人都在自己困难之时如此对待自己,当自己不能为他们赚钱,当自己成为了他们的负担,他们可以为他的死去而高兴。那这个社会还有什么好留恋的呢。在卡夫卡生活的时代,可能这种事司空见惯,卡夫卡用这样看似荒诞的主题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危险,社会的冰冷,表现得淋漓尽致。

《变形记》这篇小说需反复咀嚼,准确说,卡夫卡这种虚实结合的创作需要读者花大量时间去研读。《变形记》背后所表达出人与人之间冰冷的社会关系在这个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精神世界日益匮乏的今天也相当需要警惕。

《《变形记》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