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日记

端午节日记【推荐】
忙碌而又充实的一天又过去了,想必大家都学习了不少新知识,何不趁现在赶紧写一篇日记。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日记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端午节日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端午节日记1第一次包粽子,就像背着千斤重的货物在茫茫田野下行走一样,我觉得好困难。
往年的端午节那天,我原本不想去外婆家包粽子的,由于我事先还基本不会包粽子,于是就跑到舅舅家上网去了,我一直以为五颜六色的网络世界最诱人。大约一个多小时吧,忽然就听到妈妈的喊声: “芪芪,别上网了!你赶快下楼来帮我们包粽子吧!”我嘟囔着答复:“不想。”妈妈依然问:“为什么不想上去包粽子?等我们弄熟了你就不要吃吗?”由于过火迷恋于网络,我对妈妈的责问生气极 了:“我不会包,也不想学……”
过了几分钟,舅舅用威严的语气把我叫下楼去包粽子,我才依依不舍地把电脑关机了。
在学包粽子的进程中,我总是一边包一边被妈妈轻声责备:“包就包好一点,别这样心猿意马的。多看看,多问问,多学学,未来呀,外婆、我和你舅妈都老得做不动了,每年的端午节还不都是要你亲 手包粽子吗?”好可怕的声响啊!我不得不默默摇头起来。
粽子都包完了,她们包得既快又好,都是整划一齐的。而我包的粽子却是七歪八倒的,真是要多好看有多好看呀!后来,从来做事严谨的妈妈又把我包的粽子逐一拆开来,接着她更耐烦地教我重包一遍 ,直到把一切的粽子都包得方方正正为止。
经过这次考验,我想:今后我会把粽子包好的,不管在哪个方面,我一定要想方设法超越他人,努力成为一个任何时分都是自食其力的人。
真的,曾经读到六年级,再过一年就上中学,我的确不小了,假如照旧沉浸于网络而很少参与休息,那我什么时分才干成为懂事的乡村女孩呢?
等待着——明年的端午节尽快到来!
端午节日记2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今天是端午节,大家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不知道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你们还记得楚国那位爱国大将屈原吗?我来说一说他吧。
屈原是战国时期出国人,很有学问。他在楚王身边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昏君楚王却听信奸臣的话,把屈原削职流放。在流放中,屈原听说楚国的的都城被敌人占领,百姓遭难,悲愤极了。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来到汨罗江边,怀抱一块石头,以纵身跳入汨罗江中。出国的百姓听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们含着泪划着船赶来打捞屈原,还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鱼,希望鱼儿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这就是五月端阳包粽子的来历。
我来讲一讲赛龙舟的来历吧。当时楚人因为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
小孩还要挂香囊的。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端午节还有挂艾叶、菖蒲的习惯: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端午节的活动可真多呀。
端午节日记3每当吃到奶奶包的蜜枣粽时,一口咬下去,枣的甜蜜,米的香糯,让人回味无穷,流连忘返,就会想起那个难忘的端午。
小时候,我和爷爷奶奶一起住。那天,鸡一打鸣,奶奶就把我叫起来了,说道:“哞哞,快起来!今天可是端午节!”一听是端午节,我一下子就坐了起来,洗好脸刷好牙。奶奶给我系上了一根五色线,爷爷正忙活着在门上插艾草。
奶奶把我拉到厨房里,说道:“中午咱们吃粽子,咱俩快点包!”“好!”奶奶从盆里抽出一张绿油油的粽子叶,折成一个小倒三角,将浸泡好的米堆入三角形里,在中间拨出一个狭小的空间,将枣塞到里面,再盖上一层米。但因为我的米装多了,下面的米就像一颗颗珍珠一样,滴溜溜地洒落了下来。大家看得哈哈大笑,我也不禁有些窘迫,只好放进去重新来。这才抽了一片,因为太用力了,还没装米,粽叶就被我撕坏了。
这时,我没有耐心了,转过身子,就要走开。可奶奶却一把拉住了我,拿出了一个已经装好的粽子,我拆开绳子咬了一口,甜甜的,糯糯的,真好吃,“哞哞,你看!它这么好吃,你自己做一个岂不是更甜!“我想了想:古人都说,自己做的最甜,对,我要坚持下来,自己做一个!我静下心来,可算包好了,之后奶奶拿起粽子,又抽出一根线,说时迟那时快,一下子就把粽子捆好了。奶奶看我愣着,便手把手教我。蒸了三四锅粽子,自己包的粽子,一口咬下去,真美味。香糯的米,甜蜜的枣,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真是美味!
吃过午饭后,奶奶带我去看赛龙舟。他们一个个紧皱眉头,划船动作一模一样,两队的速度不分上下。他们个个满头大汗,脸涨的通红。岸上的观众声嘶力竭地呐喊着,为他们加油,空气中弥漫着一片紧张的气息。最后因为绿队的一个鼓手点没打好,输了比赛!红队赢了!
这真是一个难忘的端午!长大后,每个端午节,奶奶都会邮给我们粽子。每当吃到他们邮来的粽子,我就会想起这个难忘的端午。
端午节日记4“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听到这首儿歌,我知道端午节就要到了,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吃粽子。
你看,这几天奶奶又提早忙起来了。正巧,我家门前有个水塘,水塘的滩涂上有一片芦苇,那粽叶便是出自那里,奶奶提前掰好粽叶,放在锅里煮。煮粽叶也是个技术活呢!如果把粽叶煮脆了,包的时候叶子容易断;如果煮老了粽叶变黄了,煮出来的粽子又不香了。
每每这时,粽叶飘出的清香,总是馋得我直流口水,盼着快点吃到粽子。奶奶把糯米洗净沥干,放入酱油将糯米均匀搅拌,经过搅拌原本白净的糯米像穿了一件红衣裳。奶奶把两片粽叶重叠起来,熟练地做出一个漏斗形状,用勺子把糯米放进这个漏斗里,接着放上一块腊肉,然后再放一勺糯米,用拇指使劲地塞紧,粽叶封口,把糯米和腊肉严严实实地包起来,最后用棉线把包好的粽子给扎起来(这样防止包好的粽子散开),一个粽子才算是大功告成了。看着奶奶灵活的双手上下翻飞,我羡慕得不得了,骨子里的牛劲儿顿时上来了,吵 ……此处隐藏4323个字……体会了一次与众不同的感觉。在这里端午节也要吃粽子,但是更必不可少的传统美食是炸麦花。
集市上,随处可见卖麦花的摊点。这麦花是一种油炸面食,形似麻花,但又是面皮炸成的,且颜色也更浅。入乡随俗,我也买了一点来尝尝看。
麦花带着油炸食品特有的香味,轻轻咬一口,口感十分酥脆,带着鸡蛋的鲜味和芝麻的香气,还有淡淡的甜。我对油炸面食不算青睐,因此只是尝了一尝。
站在摊位旁边,趁着人不多的时候,我便向摊主询问做法。摊子上有两个人照管,一位是中年女子,一位是大叔,想必是夫妻。妻子负责制作麦花,大叔负责炸,后者明显清闲些,当我询问时,大叔便把制作方法和我娓娓道来。做麦花第一步要先和面,除了酵母,面粉中需要加入白糖或者红糖,还要辅以鸡蛋增加口感的润,之后还可以撒一层芝麻。稍微发酵一下面团后,用刀切小块,用擀面杖擀成大饼的样子,再切成麦花皮。
第二步是翻花,将切好的正方形麦花皮沿对角线对折成三角形,沿着两条直角边切出特定的花纹,再来回翻动,就成了漂亮的麦花。
我看着老板娘翻麦花时手指快速上下翻飞,不由赞叹。接下来就是最后一个步骤,把翻好的麦花倒入油锅,翻动几次,金灿灿的麦花很快出锅啦。
听说,这麦花也叫巧果,看那老板娘灵巧的双手,的确配得上这个名称,不过我们北方人眼中的巧果却是另外一种油炸食品了。
中国地大物博,有道是“十里不同音,五里不同俗”,不同地区民俗不同,诸暨端午节的麦花让我大开眼界。
端午节日记13翻开日历,周六又是一年端午。
端午的由来,我是很早就是知道的。
我从小就对端午节很期待,不用说鸡鸭鱼肉的美味对我的吸引,单是叔叔姑姑来家一起吃饭就很高兴,还有我的奶奶爷爷的生日也恰是端午这一天。
来我家的亲朋好友的小孩也是很多,其中有个叫端午的小孩,特别与我要好。一是我俩年龄相仿,二是我俩爱好相同,三是他的大名与我的小名相同,可惜他一年来我家三次:春节、端午、中秋,每次半天,来匆匆,去匆匆。
他是城里的孩子,懂得东西比我多,“端午”节的历史典故就是他告诉我的,从此端午节又成为我爱国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教育平台,这也是爷爷经常告诉我做人道理的时段,其实我骨子里还是对美味与小朋友的到来更期待一些。
我现在已是七年级学生,学习任务重,老师催、父母压,爷爷说,我都不知道该如何面对,于是我拿起电话给端午,端午压着嗓子说我作业太多,我没时间与你细说,过两天就是端午了,我去你家再说吧,电话就此打住,我还没说什么,电话就那头就听到我姑父训斥端午的声音传来,我也忙放下电话,又开始画作业。
两天后爷爷在晚饭后,开了一个家庭会议,议题是今年爷爷奶奶不打算过生日,亲朋好友也别来了,我听后头都蒙了,大声吼道,我不同意,爸爸妈妈诧异的看着我,爷爷说我们家几个小孩期末考试到了,这是大事,不要耽误了孩子们学习,特别是端午去年没考上重点班,这几天准备复习呢,下学期八年级时力争上重点班,我家小端午也要争气,看大家为你们学习,付出了很多,要用心学啊,我听了后自己不知为什么眼泪流了出来。
我独自在书房学习,今年的端午盛会没了,我与端午之约被取消了,恐怕我对端午节的期待也不再有了。
晚上,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传来,接着听到奶奶的哭声吧,我跳下床,全家人都聚在客厅,原来端午下午重点班考试没考好,在自家用水把自己杀了,我听后心都碎了,今后我的岁月里真的没有端午了。
端午节日记14梅子熟透以后,端午的脚步款步而来。“她从花明柳暗细雨如丝的江南走来,从绿阴如盖柳树含烟的梦中走来,从我深深地凝眸中走来了。”这是当代词作家丰桦对端午节的赞美,农历五月初五,是家乡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节。虽然端午节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佳节,无论在中国南方还是北方,都有过端午节的习俗。但我感觉,南方的端午节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气氛更浓郁,更能表现端午节特色。
端午节是个非常热闹的佳节,家家包粽子、吃粽子,这是端午节必定的习俗,各式各样的粽子都有形状多多,在农村,我们还会包个书包形状的送给弟弟妹妹们挎在腰边带回学校边走边吃,味道多多,有甜的、咸的、香的、辣的,甚至连苦的都有。不过好像因为地方不一样,包出来的粽子各味不相同,每个地方的人基本上只习惯于自家包的,对于其他地方包出来的味道些许人都不太习惯的。比如说我就不习惯,因为馅料不一样,我还是喜欢吃自家包的粽子。
在端午节还有一个不可缺的活动——划龙舟,在宽广的江面上,放下三四条龙舟,十几个人奋力划动船桨,一人坐龙首敲锣,一人坐舟中打鼓,众人齐喊“一、二”“一、二。”其阵势可与惊涛骇浪相媲美。岸边围观的群众顶着热辣的阳光,还依然不忘为自己喜爱的龙舟呐喊助威。再观向江中,几条龙舟犹如猛斧破江早已赛得你死我活。外国来的友人纷纷拿起相机快速地拍下这一幅幅壮观的场面,生怕以后再也见不到如此的伟观。
家乡也要泡端午酒。再下过春天的第一场雨后,家家户户就已经将端午酒放入地下深埋发酵。里面放6样东西,那就是:北枣,荔枝,枸杞,橄榄,桂圆和杏仁。端午酒入嘴清香,可谓“泉香而酒洌。”端午酒还可以让人长生不老呢!
看,这就是我故乡的端午节!
端午节日记15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清晨,我被急促的铃声催起,揉揉朦胧的睡眼,打了个哈欠已经是八点多了。鸟儿在窗外的枝头上鸣叫,叫声格外悦耳,令人舒畅。阳光似金子,从窗户射进来。屋外妈妈的声音:“妮儿,快起床啦!今天是端午,要早起的。”
于是,我猛然发现,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可以说,这个日子是从奶奶忙碌的身影中开始的。
节日到,人逢喜事精神爽。奶奶遵从老家的规矩,早早起来,在门前插上艾草,挂上香包,是为了驱祸、驱鬼、驱病。不说奶奶迷信,她说这是传统。头天晚上,奶奶就嘱咐我要早起早睡,以便明天迎接这个喜气洋洋的节日。我遵从了。
端午,家家包粽子,吃粽子。
话说端午嘛!最重要的是要吃粽子。我很喜欢粽子粘粘的糯米,甜甜的蜜枣,还有让人看着舒畅的深绿色苇叶,这三样加起来,再煮上二十多分钟,香喷喷的粽子就出炉喽!今年端午,一位阿姨给了一兜子粽子,并且包的有型有色,精美小巧,真让我们大饱眼福,吃地入迷。
端午,不只是关于粽子的话题,更为有趣的是赛龙舟比赛。因为北方的河流不如南方的多,我们这座小城在端午时也只有吃粽子、吃糖包的习俗了。而南方的龙舟赛真是激情热闹、轰轰烈烈。浩大的江面上,几十余条“龙”乘风波浪,参加角逐。长长的龙舟上坐满了激情四射的大汉,中间的是鼓手,前方的人呐喊助威,声势震天、霸气、威风、震撼。
扬枹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刺史临流搴翠帏,揭竿命爵分雌雄。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这几句诗出自刘禹锡的《竞渡曲》,真是说出了龙舟赛的热闹。
端午节的由来也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故乡的端午,苇叶青青,粽子飘香,伴着童年的记忆,萦绕在岁月里。
文档为doc格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