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李焕英观后感

你好李焕英观后感(集锦9篇)
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你好李焕英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你好李焕英观后感1在拍摄《你好,李焕英》的时候,看到屏幕里的“妈妈”埋头割水稻,贾玲突然红了眼眶,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在晶莹的泪光中,仿佛看见年轻时候的妈妈劳作的身影,那时的她也一直这么辛苦吧。可惜我再也不能和她相见了!
而当旁边的人问起时,贾玲只是笑着说了句“没事”。但记忆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有关妈妈的岁月如同潮水般地喷涌而出……
1982年,贾玲出生于湖北襄阳的一个小山村,上面有一个大她5岁的姐姐,父母是当地化肥厂的工人,一家四口的生活比较清贫。
妈妈李焕英善良、活泼,会和闺蜜一起逃学,见到喜欢的人心里会小鹿乱撞。结婚以后她就把心思放到操持家庭上,过日子有点“抠”,不舍得花钱。
她舍不得买冰箱,总是吃快要化了的雪糕,就连丈夫想给她买“隔壁李婶儿的皮大衣”,她很喜欢却说“我不要”。
贾玲印象最深刻的是妈妈一直有一个特别大的执念,就是不让两个女儿做家务,她妈妈觉得女孩做了家务以后,未来会去婆家一直做家务。
小时候贾玲和姐姐住一个房间,但是她不想和姐姐睡,经常跑到爸妈的房间睡着在爸爸和妈妈中间,然后向爸妈吹牛说:“我将来有钱了,这个必须得有,那个必须得有,买一个双门的大冰箱,给你们一人买一件皮大衣……”
但是,一个意外的发生,小时候吹过的牛再也无法完整兑现,成为贾玲一生的遗憾。
20xx年,高中毕业后的贾玲来到北京报考北京电影学院,失败后她留在北京备考中央戏剧学院。
她用当服务员赚来的钱给父母各自买了一件皮大衣,给爸爸那件刚好合适,给妈妈的那件绿皮衣却小了一码。
20xx年,贾玲和姐姐贾丹同时考上了大学,姐姐把上大学的机会让给了妹妹,选择了去工作。当时贾丹一个月只有800块工资,拿出500块支持妹妹读书。
女儿上学需要一大笔学费,贾玲的父母就利用周末的时间去割稻草补贴家用。
几个月后,贾玲前往北京报到,也带上那件绿皮衣去更换,让她意料不到的事发生了。刚入学一个月,贾玲接到了姐姐打来的电话,说妈妈出了很严重的事,让她马上回来。
贾玲一下子蒙了,马上买了回家的火车票,她在拥挤的火车上到处找人借电话打回家了解情况,后来有一个好心人愿意借给她,贾玲跪下感谢。
她不敢直接打给姐姐,因为害怕听到不好的消息,从三哥口中获悉妈妈真的不在了,贾玲瞬间哭成泪人。在人来人往的车厢连接处,贾玲无助地一直在哭,她怎么也不愿意相信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
短短15个小时的车程,贾玲却感觉整整过了一年。
她心里一直以为妈妈只是不小心摔了一跤,却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一下车就要去火葬场看妈妈最后一眼。
姐姐告诉她当时爸爸正在开拖拉机,离家还有五分钟的路程,妈妈怕两米多高的稻草会掉,于是坐在上面压着,一不小心掉下来摔到小脑就没了。
回家见着一夜白首的爸爸,看见那辆“肇事”的拖拉机,又想起妈妈,贾玲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妈妈生前一直想买的绿皮衣,贾玲已经换好码拿回来了,但是,没有机会穿上了……
成名后的贾玲给姐姐买了两套房子一辆车,给爸爸买了一套房子一辆车。
而最亲爱的妈妈,给她买个大房子也住不着了,妈妈一直想要一个冰箱,现在双门冰箱有了,妈妈却不在了。小时候躺在爸妈床上吹过的牛女儿有能力兑现了,但是属于妈妈的那一份却永远给不了……
为了缅怀妈妈,20xx年贾玲把母亲的故事改编成小品《你好,李焕英》,表演到最后,想到自己还没来得及分享自己的荣耀与成就,还没来得及报答妈妈的养育之恩,再也没有机会躺在妈妈怀里撒娇……贾玲放声大哭,不能自已。
姐姐看完小品后也哭得稀里哗啦,而当贾玲的爸爸看完小品后,在女儿面前故作轻松地调侃饰演他的演员太胖了,晚上自己偷偷哭了一晚上。他们一家人对贾玲妈妈的突然离世都不能释怀。
20xx年贾玲决定把母亲的故事搬上了大屏幕,一方面想通过片子把她的妈妈李焕英介绍给大家认识,另一方面想用她的疼来告诉大家千万不要像她一样疼,她不希望大家也像她一样悔恨和遗憾。
虽然妈妈的想法很简单,女儿健康快乐就可以了,但是每一个子女都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够看到自己有出息那天,有能力给父母富足生活的时候。可贾玲事业有成了,却已经没有妈妈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人生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此。
贾玲想通过电影告诉我们不要等到你想要表达那份爱的时候,接收的人已经不在了。
背井离乡与陪伴父母,这也是当代很多奋斗在大城市年轻人心中的痛。我们离开父母来到异地打拼,是为了让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实现我们小时候吹过的牛:等我有钱了、等我有出息了、等我实现梦想了……
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然而父母一天天老去,他们不一定等得起。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世事无常,行孝需趁早,最怕一转身已是一辈子的遗憾。
你好李焕英观后感2吃过饭后,一家人也一起到了电影院买了电影票。
开始的搞笑很真实,却好像没有期待中的那么夸张。
我想,看电影很多时候是需要氛围的。
有些场景其实并没有那么搞笑,电影院里笑声响起,自己也会情不自禁地跟着笑,这就是一种氛围。
晓玲的哭戏很有感染力,哇哇大哭,就像是一个孩子,哭得一点也不做作。没有悲痛欲绝,没有歇斯底里,却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引起人的共鸣。
李焕英,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的温柔。
无论在什么时候,她都是温柔的。
在女儿考上大学的时候,她很高兴,可是那大笑却不失温柔。
在得知女儿录取通知书作假的时候,她并没有怒不可遏,还是温和地笑着,并没有责怪女儿的意思。
在女儿小时候叫唤她“李焕英”的时候,她没有生气,而是很自然地喊道:“叫什么呢,小王八蛋。”那是带着笑的,还是温柔的样子。
在女儿拉裤兜的时候,她没有谩骂,还说女儿聪明,早早就上学了,年龄比其他人小,拉裤兜也是自然的事情。
还有,她和女儿同时穿越到过去的时候,她都是温柔的。
晓玲从天而降,她一看是女儿,没有丝毫的犹豫便跑上前去接,那是最无私的爱,来不及权衡利弊,来不及顾及轻重。
看到女儿为了使她高兴做的各种努力,她配合女儿的同时,也是发自内心的高兴。
本来她缝衣服的水平不高,直到女儿长大了 ……此处隐藏10921个字……贾玲半趴在病床上紧握着妈妈的手,“李焕英”对贾玲说:“只希望你健健康康,快快乐乐”。这句话贯穿了整部剧,里面有多个镜头都有妈妈对孩子说了这句话。我相信全天下的母亲都会对孩子说“这句话”,当然,我的父母也没少说,看完这部剧下楼,蹲在了影城的一个墙角,就给妈妈拨通了电话,接电话,这通电话打了25分零29秒。妈妈说的最多的就是那句:“我最希望的是你们一家人团团结结,你健健康康。”
在生活中有时候一忙起来,或是自己陷在生活的泥潭中,给家里人拨通电话,都是忙里偷闲挤出来的,有时候还边吃零食边打电话,边刷牙洗脸边打电话,对电话那头的唠唠叨叨,还经常会有些不耐烦,我是常常抢话头的那个人,当听到母亲又在回忆陈年往事或者絮絮叨叨的教我做人的道理,我就会打断她,心里会觉得你知道的未必有我多,你说的我都知道。
今天的这通电话,我只是静静的聆听,因为此刻发现跟她打电话是最重要的事情,同时也怕她听出自己略带哭音的声音。听着她絮絮叨叨和我说:要多帮助别人,特别是那些有难的、需要帮助的、别人看不起的人,因为我就是那样过来的”。
两年前经历生死那一次之后,我的爸爸妈妈说的最多的就是我的健康最重要,其他的什么都不要管。但是出来那么多年对自己逼迫惯了,常常也会因为生活而焦虑,常常也会陷入证明和惯性努力当中,有时候因为身体状态稍差一点,或者别的原因也会陷入一些混乱,我就会自我救赎,去看一部电影,或者放下所有的事情,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
此时此刻我的内心,开始真正愿意放下一些外在的虚张声势,就做当下力所能及的事,不逼着自己要成为什么样子才值得,拥有现在一切美好的生活。因为只有我健康快乐,爸爸妈妈才会真正安心,无论我是否有成就,有外在丰盛的物质条件,爸爸妈妈是无条件爱我,“我是值得被爱的”。
你好李焕英观后感9前几天上午,我们一家人到中影观看口碑和票房都很高的《你好,李焕英》,该片由贾玲执导,沈腾、贾玲、张小菲主演,请了一大波著名演员客串。讲了一个不够优秀的妈妈和一个不够优秀的女儿的故事。
这个故事,很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因为改革开放40多年来,社会晋升的通道虽然很多,但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往往以物质条件的改善为前提,而钱多钱少,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可见指标。
无论是打工,还是升学,做工作,成功的人比例还是少的,多数人是失败者的现实,让这个题材容易跑火。
故事梗概:贾晓玲从小不让妈妈李焕英省心,不管是小时玩耍还是上学考试成绩,以及高考,都是失败。而妈妈李焕英一直是宽容,并对自己孩子坚定信心。因为妈妈对孩子的要求一直是,健健康康快快乐乐。这个主题,一直贯穿着影片的始终,这也是妈妈这个隐忍的形象逐渐变得高大,光辉的主要原因。
事情的变化发生在,贾晓玲用中央戏剧学院的假录取通知书,骗她妈妈和亲朋好友的那场升学宴。结果,却因为包玉梅与王琴的红包事件给拆穿了。即使如此,妈妈仍然选择隐忍与坚信。
在回家的路上,遭遇车祸,被送到医院治疗。贾晓玲追悔不已,撕心裂肺换不回已经重伤的妈妈。此时贾晓玲穿越到1981年,李焕英找对象那一年。想要她妈妈高兴,想要撮合李焕英与沈光林(厂长的儿子),哪怕这种结合会扼杀她出生的机会,她都义无返顾地做这件事情。帮李焕英买全厂第一台电视,让李焕英参加排球赛,帮李焕英改变结婚对象等等。可是,阴差阳错,她的妈妈最后还是选择了与暗中交往三年的贾文田结婚,并且有了她的出生和成长,仍然是一样爱她。
剧情到这里,已经很让人泪目,因为贾晓玲乞丐装的牛仔裤被李焕英补的非常可爱。让贾晓玲发现,结婚前的妈妈是不会补衣服的,是一个少女。于是,李焕英比她先穿越回1981年,并一直照顾她的感受,叠加了两辈子的爱,默默地奉献,只为她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成长。
一幕幕,一个个细节,让贾晓玲再次感受到作为李焕英女儿的温暖与骄傲。在这个人世间,除了相貌,财富,学历,等外在评价标准之外,还有一生托付的爱,最温暖人心。
这一出非常治愈的母女戏,看哭了无数80后,无数90后,而这些人,已经从儿子、女儿的身份,变成了爸爸,妈妈的身份,在影片中能找到很多共鸣。
影片给我们一个很深刻地思考,在物质丰富起来后的今天,未来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到底还有哪些?爱、期待、陪伴,隐忍,影片尝试着给我们一个答案。我们内心也可以尝试着给出自己的答案。
谢谢贾玲导演和敬业的演员们,帮我们重新梳理了我们内心的亲子关系,并告诉我们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什么是更重要的东西。
以上是情感诉求,接下来,就电影的构思与素材方面提出几点批评。
一、穿越得不合常理,为抖母女情深的包袱设计母女先后穿越。贾晓玲穿越到1981年胜利化工厂门前那个场景,看起来很像周星弛《功夫》里面的如来神掌那一幕。一堆落叶根本不足以抵消贾晓玲从那么高空砸下来的重力加速度,李焕英也只是受了点外伤。
二、排球比赛的设计有非常明显的周星弛《少林足球》的痕迹。只不过,这次是为了母女的情深。而少林足球是兄弟情深与师徒之谊。
三、影片虽然向拜金主义、成功至上提出挑战,但最后,贾晓玲开着大众桑塔纳敞蓬边行驶在风景如画的山路上,仍然给我们一个成功的符号:有钱,有闲,有派头。
四、剧中人设因为贾玲现实人设而变得很励志,但剧中看不出贾晓玲为自己事业,社会事业而奋斗的那种韧劲。让我们想起,“历史是由成功者书写的”。
这可以让我们再把现实人生再思考一番。虽然,这40多年改革开放,有很多在竞争中的失败者,但也有整个中国整体进步带来无数的受益者。很多人虽然不算成功,但也算是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与建设者。这样我们就能理解这部影片为什么这么叫好又叫座的原因了。
在未来,这种影片会越来越难找到观众,至少很难受到多数观众的认同。因为,新世纪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他们的起点,对于国家、社会、家庭的感观,会发生巨大改变。他们更多追求自由发展,更多追求意义,而且价值观也更多元。他们的物质需求的起点与精神审美的起点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理性精神,科学精神也在发生深刻变化。要再拍出叫好又叫座的影片,需要在设计上有痕迹但又要过渡自然,合情还要合理。同时,又能够满足多数人的审美需求。
以上,只是个人观点。想让一部电影尽善尽美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只能说,中国影视发展也体现着中国观众的审美水平与能力。毕竟票房一定程度上也检验着中国人的审美,因为有这么多人为之买单。
写这么多,不是为了显示自己在思考,而是真心希望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用心把中国的事情做得更好一些。
本文写完之际,周星弛无厘头电影的黄金搭档吴孟达先生于20xx年2月27日在香港病逝的消息传来。让人无尽的感慨,人生短暂,活出自己已然不易,能够通过影视,活在无数观众心中更不易。
高中同学群里的不少同学都发出了感慨,我也写下了以下文字,以示敬意:
“达叔出场,就让人感到隐忍,踏实,压住星星的飘。那些无厘头的故事,曾经陪伴我们度过了年少轻狂。达叔一路走好!”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