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

时间:2025-11-17 17:06:11
呼兰河传读后感(通用15篇)

呼兰河传读后感(通用1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1

这个暑假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它让我了解到了作者小时候的快乐和小镇上的人与景的美。

这本书的第一章节写的内容,让我感觉到呼兰河的冷。从地裂了,水缸被冻破了,让我有一种凉丝丝的寒意渗入我的骨髓。天冷的时候是灰色的,镇上的人们几乎是不会出门的,马儿也都待在家里防寒。它还让我了解到呼兰河镇上的凄凉景象,它只有两条大道,一条是从南到北,另一条是由东到西,只有在十字路口处,才能看到最繁华的景象,也集中了全城的精华。

第二章主要讲解了小镇上的一些节目,例如:跳大神,扭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这些节目让我对其充满了好奇,想去亲自感受一下那里的风俗人情与热闹的气息。

第三章作者说了他最喜欢的两个地方:家里的花园和储藏室。花园是他夏天最爱去的地方,储藏室是他冬天最爱去的地方。我知道了作者的童年是非常快乐的 ,一年四季都有玩的地方。

第六章介绍了古怪的二伯,你要是买了花生桃之类的东西不给他吃,他会骂你,你如果给他吃,他却不吃让给我们。二伯还不允许别人喊他的乳名,只有祖父可以。

《呼兰河传》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童年时的快乐,小镇上人们的欢乐,邻居之间的快乐与忧伤。

呼兰河传读后感2

寒假里,我读过一本书,名字叫《呼兰河传》。这本书的作者叫萧红,她是在香港完成这本小说。写得非常好,我很爱看。

呼兰河是一座小城,有一条比较繁华的十字街,这里住着普通的人,过着平静的生活。呼兰河的人们尽管赶不上潮流,但是这里非常热闹,在特殊的日子里,人们是快乐的,忘却了生活的不易。但是这里的人们相信迷信,愚昧无知,我的童年就是在这里生活的,我目睹了一切,几千年来的封建生活害了许多人。文中介绍小团圆媳妇是迫害最深的一个。‘‘大缸里边,叫着,跳着,’’‘‘后来她连动也不动;’’‘‘当晚被热水烫了三次,烫一次昏一次;’’而周围的人却麻木不仁,对这种行为却拍手叫好。读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我痛恨封建制度,我痛恨这里几千年传下来的思维和生活方式。文中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磨坊里的冯歪嘴子,面对生活的艰难,都积极的去面对,去克服,从没有被困难的生活打败。对于今天的我们要好好的珍惜现在的生活。

《呼兰河传》 虽然读完了,我的心情却不能平静,我在想那时的人们应该清醒过来,一同去推翻当时几千年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枷琐。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呼兰河传读后感3

呼兰河,那是一个既偏远又热闹的寒带小城,冬天,严寒可以冻裂许多许多……只是因为冷。百无聊懒的生活使人们愚昧无知、麻木不仁,总是希望生活中出现一些小插曲,让自己像看戏一样作一位旁观者,以打发那些无聊与寂寞的时光。所以,交通要道上坐落的那个“大泥坑”,无人问津、无人整治、无人填埋,纵然不断地有骡马、小孩、猪禽掉入,纵然要过着提防不幸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提心吊胆的日子。但是,能旁观、能喝彩,能议论,人们就很满足了。

除此之外,一些约定俗成的活动也是人们摆脱空虚的绝佳选择。跳大神的、唱秧歌的、放河灯的、看野台子戏的、看庙会的……真是热闹非凡!但很显然,举办这些活动除了能让人们聚一聚、露露脸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驱鬼求神、祈愿幸福生活。而生活真的就会因此而好起来吗?

“我”和“祖父”是在第三章才出现的,但其实也不算是小说的主人公吧,但却是小城里很多故事的见证人与旁观者。小说中,“我”所能感受到的温暖,绝大部分是来自祖父对“我”的关心与呵护。祖父的慈祥与温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我”的童年及成长。这或许是多年后的作者最值得怀想与思念的地方了。祖孙俩相依相伴,有着无穷的快乐……

  呼兰河传读后感4

在这个学期中,我看了许多书吧。比如:《俗世奇人》、《呼兰河传》、《地球的故事》等等,我最喜欢的是《呼兰河传》,这本书的作者萧红讲述了她自己小时候封建时期发生在呼兰河的一些往事。

在这本书中,我能感觉到,呼兰河是一个迷信、自由、有时热闹有时沉寂的小城。在这个小城中围绕着大泥坛子引发了一个又一个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封建时代社会极不稳定和人们的两种观念。一种人只讲体面,这种人形成了见死不救的性格,也衬出了呼兰河人的不良品格。另一种人对别人有好处。书中讲述了有一只马掉进了大坛子,马夫很着急,便用力地拿马上来,路人看见了,一部分帮着拉马,一部分人见死不救,马拉上来就叫一声“噢!噢!”马掉下去,也喊一声“噢!噢!”从中可以看出呼兰人的思想麻木不仁。还有书中讲述的瘟猪肉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说有一个孩子说那猪肉一定是瘟猪肉,并且是当着母亲的面向邻居说的。这时妈妈无缘无故地打他,只因为小孩子说出了实话。我真为那个孩子可怜,为社会而愤愤不平,为那个母亲的表现感到愤怒。

读了这本书后,我感受到了呼兰河镇的风土,让我知道了落后带来的残忍、愚昧、无知。读着读着,我不仅会想起自己童年,和呼兰河中的孩子们比起来,我们的生活不知比他们丰富了多少倍,让我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5

只是若没有人处在风尖浪口上,那个处在风尖浪口上的人就有可能是自己。

————题记

看完《呼兰河传》,我思考了许多,却久久不得解惑。我们既生来为人,又何须互相猜忌,一次次的欺骗,总是想将他人推入漩涡之中仿佛自己便会置身事外一样。

呼兰城里的人,他们麻木、冷漠、自私、无情。他们总是想找点“乐子”,团圆媳妇,王大姐等等等等。就拿团圆媳妇这个来说,她年纪2岁。充满了活力,走路很快,做事利撒,却被当做有病。当众被扒光了衣服,却要被骂“不知羞”头发被剪去,也只能说不知为什么会掉了。一个花季少女凋零了这个凋零是真正的凋零。不是身体上的死亡,而是精神上心灵上对那些冷漠的旁观者的绝望。作为读者的我也不禁为她捏上一把汗。但我却无能为力,只痛恨于那些旁观者的无情,冷漠与自私。

但读后我又有了新的思考,那些坎坷能验旁观他人的悲惨。又何尝不是想要将某种焦点永远地停留到那个人的身上。生怕自己用有哪件事做得不对被别人追起来也当做笑点。所以他们便不依不饶,看着别人的痛苦,看着别人在痛苦里挣扎,却无动于衷。他们幸灾乐祸的背后反而反映出了他们自己的自卑。他们不忍自己生活在痛苦中,却把那个在痛苦中的人再一步地推向了深渊,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他们试图用别人的痛苦来掩盖自己的痛苦,让自己麻木的同他人一起取笑那个正处于痛苦的人,以此来排解自己的不安。

实则自欺欺人罢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6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好书,叫《呼兰河传》 ……此处隐藏1509个字……更加难过。

读完了《呼兰河传》,我觉得我们要好好珍惜,自己眼前的东西,快乐的生活。

呼兰河传读后感10

寒假里,我读完《呼兰河传》这本书。印象最深刻的要属小团圆媳妇的那一段了,那可真不是一段好的回忆。

小团圆媳妇常被她的婆婆打,因为小团圆媳妇只有十二岁可却像十四岁那么高。等她把小团圆媳妇打病了,就花五十吊钱给云游真人来医。后来可怜的小团圆媳妇被她折磨死了,太不像个婆婆样了!

我觉得小团圆婆婆才真是愚昧无知。她太可恨了,把小团圆媳妇折磨死了还认为婆婆打媳妇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不妥,小团圆媳妇有这样一个婆婆真是不幸啊!

我看到过一个新闻。一名初一的女学生家里,只要她做错了事,她的妈妈就会卡着她的脖子解气。一有什么不顺心的事也是拿她来出气,几乎每天女孩都是鼻青脸肿的。警方发现时,女孩已经被打死了。于是警方给这位妈妈判了刑。

我很幸运,爸妈从没打过我。我想和各位父母说:“别总轻易打孩子们,给他们一些认识错误的时间,这样家暴孩子太可怜了。”我也替小团圆媳妇感到悲哀,希望全天下的家庭都是幸福美满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11

写《呼兰河传》这本书的人名叫萧红,他原名叫张迺莹,由于她一生坎坷,所以写出来的文章到最后都会表达出一种激愤与批评当时社会一种不好的现象。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是矛盾先生对《呼兰河传》的评价,我认为非常对。

“一篇叙事诗”体现在作者小时候的各种经历,从她一开始跟着祖父去菜园子里胡闹,到她来到街市上观察那些好玩的事情。有“大水泥泡子”,有“祭拜死人的老祖庙”,还有一些丰富的传统活,让我体会到了那里的风土习俗。最后她还将她的一些周围邻居的事也讲给我们听了。这不就是一篇完美的叙事诗吗?

“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体现在当时的风土习俗,像“放河灯”啦,“跳大神”啦,“野台子戏”啦等许多在我们南方一般见不到的东西,在她们那就常出现。这样也就更加的丰富多彩,饶有情趣了,也非常的有意思。 “一串凄婉的歌谣”体现在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包办现象,一切由大人说了算。而且在那儿的人情味也不是很浓,谁家死了个人,第二天就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好象没发生过一样。最可怕的是哪家人有钱和谁说定了“我出5000吊钱买你家的娃”,只要家长说行就行,孩子一生就由那人操控了。整本书看下来,欢乐给了我不少,但我们是不是该反省一下人类的愚昧无知,改造一下我们的灵魂呢?我认为是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呼兰河传》是萧红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这部作品就像一副多彩的故乡画,像一首凄美的歌曲。它朴素清丽,却又沉郁,将每个细节描写的十分细腻。在手法上,作者采用了比喻和讽刺的手法,让故事意味深长。有的以旁观者的角度,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还有的以成人的角度,对人于是进行评判。几千年前封闭的小城,就在萧红的笔下复活起来,萧红被称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呼兰河传更是让我们看到了她的人生,她的故乡。在刻画人物中,有一个二伯的形象,作者三言两语的描述,看出了二伯的孤僻。我想:这就是萧红塑画奴役地位的典型人吧!尽管篇章小,但短小精悍。

《呼兰河传》写出呼兰河的沉闷,寂静。阐释了封闭小城中人们的行为举止都表现出他们内心的保守以及思的`愚昧。通过一些零零碎碎的生活小事,折射出了人生的悲剧。虽然作者批判了故乡的传统作风,但更多表达了作家萧红对故乡深深的爱,呼吁我们用博大的胸怀呼唤爱。整本书的尾声含着淡淡的忧伤,在诗意的语言中,萧红的生活就告一段落。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最近,我学了一篇课文《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选自《呼兰河传》,是文学洛神——萧红的代表作,出于对作者童年的好奇,我详细的阅读了《呼兰河传》。

这本书是一部“回忆性”的小说。该书主要讲述了作者在自己的故乡东北小城的童年生活。其中,我感悟最深的是小团圆媳妇的死。小团圆媳妇其实还是一位少女,只有12岁,由于自己的家人在他只有12岁时就把她给卖了,送给他们做童养媳,胡家老太坚信只有在棍棒底下,她才会听话。孝顺。可是,这位小团圆媳妇不服管家教,要回家去,结果胡家老太恼羞成怒,变本加厉。狠狠的打了她一个星期,折磨的得了病,出于良心,她婆婆舍得出大把钱给她治病(跳大神,各种偏方),但都无事于补,死已成定局。

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清早学老祖父的唐诗,白天缠着祖父讲那些早已听厌的故事或看一看那些街坊们刻板的生活,后花园,书房只是他消遣的地方。初夏秋冬不断的轮回,单调而又刻板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上演着。相反,我的生活却是有趣的,新鲜事物不断的出现,这些东西是那么的好玩。一样是童年,两种截然相反的样子,恐怕是时代的变迁所导致的后果吧!

有的童年是美好的,有的童年却是充满悲剧的,我们要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悲剧的会变成美好的,美好的会变得更加美好!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做《呼兰河传》,读着读着,我仿佛被萧红带回了呼兰河,仿佛看到了胡家无缘无故地打小团圆媳妇,仿佛看到了云游真人利用人们的迷信心理骗钱,仿佛看到了跳大神的人在那儿瞎摆弄,又仿佛看到了小团圆媳妇在滚烫的热水中的挣扎……与其说小团圆媳妇是被烫死的,还不如说是被封建迷信思想害死的!

比如说街中的大坑吧!人们和家畜不管在晴天还是雨天都会遭殃,这个坑淹死过猪,淹死过猫、狗、鸡、鸭,甚至有人掉进里面也很难出来。遇到这种情况,大家的第一个想法肯定就是:把坑填上不就好了么?但是他们的想法却五花八门——什么拆墙让路啦,种树攀爬啦,但就是没有想到这个最简便、最直接的方法!

茅盾曾经说过:“呼兰河传里的人物都像最低级的植物似的,只要极少的水分、土壤和阳光就能够生存了,磨官冯歪嘴子是他们中生命力最强的一个——强的使人不禁想赞美他。”这本书不但形象生动,还有一定的讽刺意义,希望你有时间也去看看。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开学了,我读了著名作家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这本书中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三章。这一章写的是:“我”在受到家人冷落的情况下,祖父对“我”的关心,是无微不至的。

读完这一章之后,我深深感到祖辈对晚辈的爱。在当今社会,家家都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对子孙们的爱就更加深了。我的爷爷奶奶对我的关怀也是如此。每当想起他们对我的关怀,我常常感动得要流泪。今年署假中,我在泡水,这时一不小心热水浇到了我的手指上,我:“哇哇”大叫起来,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赶紧跑到厨房。妈妈赶紧放了一盆冷水,把我的手放在里面;奶奶一直在吹我的手,让我感觉好说些;爸爸则开车去买烫伤药膏;而爷爷则在一旁斥责我:“你怎么那么不小心,现在痛不痛了?”此时此刻,滚滚热泪涌出眼眶。我的外公也非常疼我,每当知道我要回去时,就提前做好我最喜欢吃的饭菜。看我吃得香喷喷的,奶奶比她自己吃了还要高兴。我的外婆对我就更是关爱有加。我烫伤时,打电话告诉她,她听了就想火上眉毛一样。后来听说我好了,她高兴极了。

读了《呼兰河传》后,我更加体会到了爷爷奶奶对我的爱。今后,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他们。

《呼兰河传读后感(通用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