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读后感

时间:2025-11-10 11:56:10
《弟子规》读后感精选15篇

《弟子规》读后感精选1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弟子规》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弟子规》读后感1

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位智者谈话;读一本好书,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读一本好书,可以从中学到无穷的知识。而《弟子规》可谓是好书之一。

人们常说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那么,怎样才算孝敬父母呢?《弟子规》告诉了我们“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听父母的话,当父母叫我们时,应及时回答,当父母让我们做事时,我们应赶快放下手中事,去帮助父母,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中去帮助父母,从日常小事做起。

对于自己的兄弟姐妹要做到和睦相处。大的要关心小的,小的也要尊敬父母,尊敬比自己大的长辈,语言要和蔼温和一些,不要尖酸刻薄,必要时,可以退一步海阔天空。

做人最基本的是要讲究诚信。是的,诚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凡出言,信为先,奚可焉……”这段出自《弟子规》的话清楚的告诉我们如何讲诚信,但凡是出自于自己的话语,答应别人的事也一定要做到。不论是一件小事,还是一件大事,只要你给予了他人承诺,你就一定要做到。讲信用的.人,往往是最受欢迎的人了;诚信的商店,往往是生意最火爆的商店了……做人要讲诚信,乃是从古至今永不变更的事实。

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些小心思,那就是得到别人仰慕,而《弟子规》中的一段话也讲到“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一个人只要有才华,不骄傲自大,那么他就能够受到别人的尊敬。

通过读《弟子规》,我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了自身的一些缺点,学习了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弟子规》不愧是一本好书!

《弟子规》读后感2

《弟子规》大家肯定都明白,也会背下来,可是你明白《弟子规》寓意吗?我明白,并且我还把它运用到生活当中去了。你呢?此刻我来带你去看看。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一天,我来到必胜客去吃饭。一进去,我就被眼花缭乱的美食给吸引住了。我打算在必胜客多吃一点,因为这是难得的美味,仅有在我考试好的时候才能吃到。服务员带着菜单来了,我点了一个夏威夷匹萨、一份薯格、一盘泰式口口香、一盘鸡翅、两杯咖啡、和一块蛋糕。

餐上齐后,我开始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吃完后,我丝毫没有感到饱的感觉。但过了几分钟,我觉得我的胃不舒服了。我想:我肯定是吃多了,我可不能再吃了。

我回到家后,准备上床睡觉了,但我的`肚子还是很不舒服,怎样办呢?我只好将就睡了。我刚躺在床上,不舒服的感觉就来折磨我了。我躺着等,等着什么时候胃会把肚子里的食物消化掉。我等了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我等不住了,心里越来越着急。这时,我有个主意,这就是——吃药。

我叫爸爸起床,给我找药吃,爸爸给我找了一盒“吗丁啉”我吃了一片后,继续睡觉。躺在床上后,我感觉舒服多了。一个小时后,我最终入睡了。这难受的感觉整整折磨了我5个小时。

经历过这次教训,我以后可要细嚼慢咽,晚上要少吃饭,我以后可再也不会出现类似的事情了。我也最终感受到“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这句话的寓意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食物,不要偏食,也不要挑食,偏食会造成营养不良。吃东西要适可而止,不要过量,过量会损伤脾胃。我可明白了,你明白了吗?

《弟子规》读后感3

读《弟子规》之前我天真地认为我是一个“好人”,最起码也算是一个孝顺的人也是一个有爱心的人。读《弟子规》之后我对自己是这样评价的“孝道中的皮毛,爱心中的空心菜”。就是说孝我只做到知道我有父亲有母亲。可是从来不懂得感恩父母。父母爱我们是天下最大最真的爱,而如今的我们对父母“爱”更多的却是隔阂与不耐烦。

翻开通讯录看看通话记录拨出去的电话号码里几乎找不到父母的号码,偶尔看到父母的电话看看时间已经是半月以前拨过的了。那一刻你会想象什么?

我在那一刻脑海中忽然出现了一个公益广告镜头。那也许是一个周末,也许是一个节假日。一位白发苍苍的慈母准备了一桌丰盛的晚餐。在等待孩子们的归来,忽然一阵电话铃声响起,在厨房忙碌的'母亲匆忙地在围裙上擦干了手,笑容可掬的接起了电话。电话里传出了这样的声音:“妈我今天有事来不了了”,电话便挂断了。母亲久久没有挂电话也许她还在听什么可是此时电话里传出的只有嘟嘟嘟嘟……那一夜苍老的母亲在沙发上和衣而睡了,因为她太累了连被子都忘盖了。

这就是我们的父母,盼儿女回家的父母。她们需要的是儿女们能在周末或节假日回家吃吃饭,跟儿女说说话别无它求。这就是天下大爱无边的父母。可是儿女们都忙、都忙啊!

《弟子规》第一篇我读完了,这一篇也为我深深的上了一堂人生哲理课,我明白了父母的辛苦,父母的期盼。如今我们是做不到早晨起来前去给父母请安;也做不到晚上父母睡觉时给他们铺好被子;也做不到父母身体不舒服时去给他们煎药。但是我们可以做到每天给他们打个电话;可以做到每天告诉他们自己在外面很好,不要让他们担心;可以做到告诉他们要吃好一点,有好吃的再不要存起来;可以做到告诉他们身体不舒服时要按时吃药。可以做到告诉他们今天你真的想他们了。

让我们大家一起祝愿天下父母健康幸福吧!

《弟子规》读后感4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小时候妈妈让我看了一部动画片,名叫《中华弟子规》,就是以动画片的形式来让观众看完一集就能了解《弟子规》中的某一句的道理。

《弟子规》是清代秀才--李毓秀所作。概括全文的一段是这样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弟子规》中,有一句话呀,令我记忆犹新,如同刻在了骨子里,使我铭记在心:“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意思是:刚读到这本经典,不可又羡慕另一本经典;这个进度尚未完成,不可又进入另一个进度。

古今中外的名人创造不朽功绩,哪个没有遵守这种守则最终取得成功的呢?厄运打不垮的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历史。家境贫寒的他,只是为了抄仅仅只有十几个字的史料,四处奔波,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经过20多年的奋斗,多次修改,终于在他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就在即将复印前,厄运降临,20多年的'心血被盗。但谈迁凭着他的信念,没有被厄运打垮。他重鼓斗志,再次撰写这部鸿篇巨制。在谈迁日日夜夜奋笔疾书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在他70岁高龄时完成了一部更加翔实、精彩的崭新的《国榷》。

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己。在我五六岁时,妈妈看我腰肢柔软,便给我报了一个舞蹈班,学习中国舞。可我却嫌这 ……此处隐藏4540个字……的人!

《弟子规》读后感12

最近,我们班受到周主任的影响,开展了每天读弟子规的活动。

首先,我们很不耐烦。我们每天背诵的东西太多了。那些突然读了文言文和中文书的人绝对不能容忍再加一个弟子规则。周先生似乎看到了我们的不情愿,并发誓要向我们解释:如果你读了弟子规则,你可以从中学到一些真理。现在你可能不能接受,但我相信你很快就会迷上弟子规则。

周老师的话让我们对弟子规则感兴趣,所以我们仔细阅读。嘿!的确,周老师说的一点都是对的。我们真的对弟子感兴趣。学生们每天上课前都会仔细阅读。

弟子规则确实让我们知道了很多道理,让学生的行为变得优雅。例如,弟子规中有一句话:父母呼唤,应该不慢,父母的生命,行不懒。这意味着:父母打电话,应该及时回答,不要慢慢同意很长时间,父母解释,立即开始做,不要拖延或拒绝懒惰。我感到很惭愧。因为平时喜欢玩电脑,连爸爸妈妈都懒得动身。学完这句话,我开始改变这个坏习惯。每次爸爸妈妈给我打电话,我都会马上过去,一点也不拖延。爸爸妈妈一再夸我是个好孩子!我脸红了。我不能平静地接受这个赞扬——这都是因为受弟子规的影响!

我还买了一本弟子规的书,不仅有解释,还有典故,启发了我。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冬则温,夏则温,晨则省,昏则定。这句话的典故。东汉有个孩子才九岁,他叫黄香,因为母亲早逝,他和父亲相依为命。我父亲的健康状况不是很好,所以在冬天,他担心他的父亲太冷了,他先钻进床上暖和被子,然后让他的父亲睡觉;夏天天气太热了,他先用扇子打床,然后让父亲睡觉。看完这个典故,我很感动,明白黄香念念在观察父母的需求。我相信黄香只能在冬天和夏天做吗?当他有时关心父母的心,相信父母的整个日常生活时,他会尽力付出。我也想学习黄香,关心父母。

啊,弟子规,你教我做人做事,谢谢你。

《弟子规》读后感13

读《弟子规》做文明人作文刚开始我还有些害怕,由大人来点。700字作文明天是星期六,;听着菜刀切到凳子上的声音,我们都在底下暗暗偷笑。

《弟子规》只有一千多字,却在现在这样受欢迎,值得这么多人去刻苦学习;《弟子规》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的作者李毓秀生于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是一个小人物,只是一个小秀才,他主要的活动就是教书,但他终生研究《大学》、《中庸》,他创办了一个学校,叫“敦复斋”,当时非常受欢迎,被人们尊称为“李夫子”。因为他经常和孩子接触,所以写成了一部书,叫《训蒙文》,后来又经过贾有仁的修订,才流传至今。

一部并不古老,作者和修订者又不是鼎鼎大名的书,却引起这么大的影响,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它的主题也是中国的`道理,中国的规范,主要就是说明:仁、孝、悌、爱。它三字一句,既押韵,又精湛。

众所周知,一个社会的人民群众,如果行为规范好,这个社会就会非常和谐,而要保持社会的和谐,就要学好行为规范,每个人都要从小教育,而《弟子规》中最有概括力的就是这几句话了: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现在的独生儿女的教育问题是家长们最关心的,而有一些娇生惯养的孩子在学习了《弟子规》之后,就懂得的感恩父母,这是因为《弟子规》能告诉我们孩子们应该做的事情、懂得事情,告诉我们应该在:言行、习惯等方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这种习惯就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我们现在就应该背《弟子规》、学习《弟子规》,每天背四到八句并不是什么难事,到周末在把前几天背的复习一遍,这也就是古人说的:温故而知新。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学习《弟子规》吧!我们应该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我们一起:学弟子规,做文明人!

《弟子规》读后感14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灿若星河,我们在传统文化里尽情徜徉,当我手捧着《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时,里面的一则则故事,一句句激励人心的话语时时刻刻震撼着我。

《弟子规》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平日里,妈妈叫我去做事,比如取东西、倒垃圾、做作业,每次都不立刻起身去做而是不耐烦地说:“等一下,等一下,再等一下”。“藏坤呀,快点呀,快点呀……”妈妈喊了好几遍,我才心不甘情不愿地起身,有时甚至干脆就装作没听见。

上周末,我和小龙弟弟在玩陀螺,刚开始,我们俩玩得可开心了,哎呀,陀螺解体了,他把我的.陀螺弄坏了。我一看陀螺上的攻击环裂了不能转动了,这可是爸爸奖励给我的礼物呀,我一下子就生气了起来,瞪着眼睛朝小龙弟弟大吼大叫:“你这是故意的”,“我要你赔,我要你赔。”小龙弟弟被我吓哭了,妈妈进来了,问我怎么回事,我气呼呼地说:“他把我的陀螺弄坏了。”“我是不小心的。”小龙弟弟无辜地说。

这时,妈妈对我说:“小龙还小,你就让着他点,陀螺已经摔坏了,明天我再给你买个零件换一下不就行了。”“不,我就要这个,让他给我赔!”妈妈劝了我半天,可我还是不肯原谅小龙弟弟,还大哭大闹了一场。

学习了《弟子规》,我知道自己错了,也知道应该怎样做了,父母呼唤时,应及时回答,不要吞吞吐吐地很久才答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无理取闹,使父母生气、伤心、失望。我要做个好孩子,伙伴们,你们呢?

《弟子规》读后感15

“弟子规,圣人训,守孝第,次谨信……”每天早晨我们的教室都传出朗朗的读书声,这是我们入学以来早自习诵读《弟子规》的声音,每天我都沉浸在朗朗的背诵声中,乐此不疲。老师说,《弟子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每个小朋友都要用《弟子规》来指导自己的言行。

我不但学会了背诵《弟子规》,还学会了唱《弟子规》的歌呢,优美的旋律配上朗朗上口的歌词,听起来很优美,我很喜欢唱这首歌。

《弟子规》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有一次,妈妈要带我外出学小提琴,准备好出门的时候,我还在玩学习机,妈妈说:“翔晨,快点!”我却像没听见一样,还在那里磨蹭。妈妈急了,大声说:“父母呼,应勿缓。”我听见后赶紧关掉学习机,不好意思地跟妈妈出门了。心里想:哈哈,妈妈也会背《弟子规》。

还有一次,我和同桌在班级的过道上捡到了一块漂亮的橡皮,我的同桌特别喜欢那个公主的图案,于是她对我说:“不要告诉老师,咱们俩一起用,行吗?”我突然想起《弟子规》里的一句话“物虽小,勿私藏”,我连忙摆手说:“不行!不行!别人的东西我们不能要,那样是不文明的,应该把橡皮交给老师,请老师帮助找到失主。”同桌听我这样一说,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现在我已经把《弟子规》背得滚瓜烂熟了,我时刻用《弟子规》的要求来约束自己。当我挑食的'时候,我会很自然地想起那句“对饮食,勿拣择”;当我挑剔穿着的时候,我不由自之地想起那句“衣贵洁,不贵华”;当我和妈妈顶嘴的时候,我情不自禁地想起那句“父母教,须静听”。

感谢《弟子规》教会我许多做人的道理,《弟子规》中圣人的训诫将会伴我成长,让我受益终生!

《《弟子规》读后感精选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