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

时间:2025-10-24 14:31:07
论语读后感(通用15篇)

论语读后感(通用15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读后感1

孔子教授学生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我们作为老师应该教授给学生的。现在的教师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文”,却忽略了“行”、“忠”、“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教师在注重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孔子是如何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授学生的文、行、忠、信的呢?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最好的教学方法。老师在非常了解学生的状况时,非常熟悉所教知识或学生所学知识时,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思考状,一个学习状。

其要义是教师要了解学生,教师在上课时,知道学生在想什么,要说什么。要求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教学中更应该多重视学生学的过程。

举一反三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一般情况下,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以旧事物作为参照的。因此,要了解或创造新事物,就要从已知的事物中寻找思路和灵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现实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我们应善于观察事物,勤于动脑,凡事多问个为什么,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推理分析,做到“举一反三”,这样,我们必然能够时时处处都能有所收获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既是学习方法也是教学启示。善于学习的人总是能在一定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而不善于学习的人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却收效甚微。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获取知识的能力变成自身素质的一部分。只有“学而不厌”,不断探索,才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获得更丰富的知识,也就能更好地位教学服务。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希望学生“学而不厌”,教师就要“学而不厌”。“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一个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老师,其学生也必然会继承老师的勤学善思的传统。“学而不厌”是“诲人不倦”的基础。没有“学”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是不可能做到“诲人不倦”的。否则,“诲”也将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缺乏趣味、缺乏创新的。“诲人不倦”要求教师能够做到乐教、善教。在享受到教育的乐趣和幸福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教育教学中“诲”的方法、途径、内容,才能真正做到“诲人不倦”。

论语读后感2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看起来很朴素,这些办法有时候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

孔子特别强调做事情的分寸,“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

此外孔子还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有人问他:“以德报怨,何如?”孔子的回答是:“以直报怨,以德抱德。”

这就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处事态度。当然孔子也不提倡“以怨抱怨”,同样“以德报怨”也不可取。因为如果你采用“以德抱怨”你要献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浪费。

那么在这两者之外我们只好采用第三种人生态度去处世了。那就是用你的公正,你的率直,你的耿介,你的磊落,也就是说,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去坦然面对这一切。

孔子的这种处世态度就是告诉我们,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今天我们都在说避免资源的浪费,却忽视了心灵的荒芜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

那么我们做人又该怎样与朋友们交往呢?《论语》告诉我们说,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

这就是禅道中所推崇的一个境界,叫做“花未全开月未圆”。这是人间最美好的境界,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园,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仍使你的内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

做事,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那么言下之意就是“在其位,一定要谋其政。”那么我们做事的原则是什么呢?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孔子的意思是说,君子对于天下事,不刻意强求,不无故反对,没有薄,没有厚,没有远,没有近,没有亲,没有疏,一切按道义行事。

孔夫子最鼓励的就是少说多做。做事要积极,说话要谨慎,这种谨慎在《论语》中被概括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这样做事的好处就是“寡悔”让自己少一点后悔。

在现实的社会中我们常常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其实,与其抱怨,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我们真的做到了做事把握分寸,说话少一些抱怨,少发一些牢骚的话,那么我们就能够修身养性,也就会少很多烦恼,自然就会懂得很多为人处世之道。

论语读后感3

儒家文化是具有鲜明的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型文化。《论语》把人分为圣人、贤人、惠人、善人、君子、士人、众人、野人、小人等,但实际上又可大致可分为圣人、君子、众人、小人四类。圣人很难做到,谁也不敢说自己能做得到,大家都是众人,甚至是小人。小人不是我们所推崇的,我们所推崇的是君子。君子是我们做人的目标,是我们努力要做成的一种人。所以在《论语》里提到君子的就有80余处。那么,《论语》里崇尚的“君子”是怎样一种人呢?

君子是一种道德高尚的人

君子的美德之一就是要宽容。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坦”即平;“荡荡”即宽广的样子;“长”指常;“戚戚”是忧愁、悲伤的样子。意思是说:“君子总是心胸宽广,小人常是忧愁悲伤。”

宽容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能得到百姓拥护,有亲和力的条件。孔子说“宽则得众”(当权者宽容就会得到百姓的拥护)。所以,商汤说:“如果我本人有罪请不要牵连天下万方;如果天下万方有罪,那罪就由我一人承担。

君子的美德之二就是要谦让。孔子认为君子有四种道德品行。其中之一就是谦逊。

君子的美德之三就是讲仁义。君子明白的是大义,小人懂得的是私利。正因为如此,君子厌恶传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处在下位而诽谤地位在他以上的人,厌恶勇敢却不懂得礼节的人,厌恶固执任性顽固不化的人。

君子是一种能力高强的人

《论语·为政》记录了孔子的话“君子不器”。意思是说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只仅仅具有一才一艺就行。“文质彬彬”是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论语·里仁》记录孔子的话:“君子之于天下,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此处隐藏8782个字……史,又有多少思想可以让人为之倾倒。而《论语》,这一部语录体散文,却能载入千千万万有志之士的心中,激起浪花。

惜时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好像看到孔子率领着弟子们,正站在宽阔的,奔腾而过的河流边,在微风吹拂下,指点江山,感慨消逝的时光,就像这喝水一样,日日夜夜不停地流荡,一去不复返。这种紧迫的,时不可待的,应当及时努力的感受。有如屈原的“日月忽其不掩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在生活中,他们激励了我们一代代自强不息,争分夺秒为事业而奋斗,像孔子一样“学而不厌”。

治学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让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对我们的人生,有着着重的意义,其一,大的成就,都是从小事做起的,不可半途而废。做事情开个头很容易,但却很少有人能坚持到最后的。其二,人们的学业乃至事业成就的大小,全系于个人的努力的多少。虽然乍看这句话比较绝对,但是在很多的时候,主动努力使可以改变客观环境的,关键在于是要克服自身的惰性,这又如荀子的“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在学习中,他们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定会取得理想的成就。

气节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中的松柏,在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伟岸挺拔,不折不挠,苍翠葱茏,富有极强的生命力,启迪了后代不知有多少文人雅士的诗情画意。就如刘禹锡的“后来富贵以零落,岁寒松柏犹依然。”的情怀。他们这些有志之士以松柏这些自然界现象为喻,表白自己矢志不渝的节操,也歌颂那些经得住严酷考验的坚贞不屈者。

仁义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说,自己所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这是孔子终身倡导的儒家思想,意在告诉我们什么是怨,什么是仁,也就是孔子所倡导的“推己及人”。就是以人之心推己,以己之心推人。换位思考,很多看似很难解决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告诉我们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学会善待别人,也是对自己的善待。一个人在尊重别人的过程中也受到了别人的尊重,一个人在善待异己的同时也端正了为人处世的态度。

漫漫长河里,《论语》留给我们的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悠悠岁月里,《论语》教会我们的事深刻的人生哲理。我们在它的教导下慢慢成长,社会在它的引导下不断进步。

《论语》,我们的瑰宝!

论语读后感14

说起《论语》,应该是家喻户晓,但真正了解其内涵的人,又有几个呢?而我,也是在这两天的学习中才走进《论语》,并从中悟出了许多道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于他人。回想起我以前的经历,委实是没有做到这一点。就拿发本子这件小事来说吧,我会因为有其他事要做,就把这些本子“转手”给别人,那人的脸上虽有百般不愿,却还是帮我发了本子。现在想来真是惭愧,发本子本是几分钟就能搞定的事情,我却还要麻烦别人。为这点小事而让他人闹得不开心又何必呢?若是下次再遇到这类事情,我定会不施于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学不想学不好,光想不学也学不好。一看到这句话,我就会想起那个伤心的夜晚以及我那段时间的学习态度。因为数学我在暑假时是预习了一些的,所以上课时也就没太注意听,即使听了也不过是点点头罢了,脑子不动,当然就有疑惑,这点在家庭作业中就充分体现了出来。做数学作业时,总有那么几道题会把我难住,但我不愿动脑筋。于是,手机拍题便成了我的“救星”。书上都是“优”,到了考场就不这样了。我思来想去也没做出最后一道题,前面的题也缺于检查。这样的话,考试成绩自然也是惨不忍睹。那天夜晚,我哭了,就像是有人狠狠地扇了我一巴掌似的,脸上是辣疼辣疼的,心里亦是如此。面对这样的成绩,我只有无尽的悔恨,当初为什么不好好学呢?从这件事中,我也明白了,学习应该做到学思结合,才能越学越好。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说的就是时间,时间像流水一样从我们身边流过,日夜不停。每当我听见时钟上秒针一格一格前进的声音,便会陷入恐惧,时间为何这样快?我还什么都没做呢。于是,我便与时间展开了一场赛跑。早上去学校的路上,我加快脚步奔向学校;在校园里的时光,我争分夺秒;做作业时,我奋笔疾书……曾经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你每天过着七八十岁后能做的事情,还要大把的青春干什么呢?”是啊,时间是那么宝贵,我们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做些有意义的事。如:清晨早起锻炼,坚持写好每一天的作业,热心帮助他人……这样,我们生命的每分每秒都是充实多彩的,何乐而不为呢?

《论语》,它流传千古,其中的一言一语都寓意深刻。学《论语》,长智慧,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论语读后感15

从咿呀学语到如今能提笔著文,寒窗苦读九个春秋,接触最多,感触最深的也莫过于孔老夫子的《论语》了。

初读《论语》是在小学,读的只是缩略本并且是最简单的现代汉语,但是却觉得它朴实无华又富有内涵,只是只言片语便勾画出一个拥有仁爱的社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出做人基本条件;“民无信不立”讲出治国真谛;“匹夫不可夺志,三军不可夺帅”酝酿壮志凌云……这些朴素的文字洗涤了我幼小的心灵,使它明澈无瑕,引我走入文学殿堂,在里面寻找我自己稚嫩的梦想……

再读《论语》是在刚入初中,这次不再是囫囵吞枣,而是在老师的带领之下细细品味那经典的十则。这时的我才知道它是一本高深莫测的书,每次品读都会有些不同的收获。

原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孔圣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为现在勾画好了政治蓝图,或许只是由于人类思想觉悟不够深,,社会不够发达未能实现。这句话看了又看,读了又读,这才发现,其实人与人之间多些宽容,少些计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多为他人着想,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呢?

在欣赏《论语》的时候,我慢慢咀嚼,细细品味,用它来规范我自己的行为和学习方法。品读《论语》时,我明白大孝是我的本分。百行孝为先。孝是天经地义,人伦之本。木有根,水有源,源远则流长,根深才叶茂。人也如此,若无父母,不必说自己的抱负是何,只怕连生命也不曾有过。

另外,《论语》在学习方面也给了我莫大的帮助。“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记得在初四上学期,我急于求成,为了在考试中的到高分数,拼命做练习册,每天发挥“零点精神”。却忽略了书上最基本的例题与定义,辅导书上的解题方法让我眼花缭乱。后来的结果不言而喻,我在考试中惨败,老师简单的分析了试卷,总体一句话就是“基础知识不牢固,书上内容不熟悉”……于是从那时起,我开始着重于复习书本上的基础内容,成绩渐渐上升,睡眠也足够了,每天快乐的学习,也没有最初的头晕目眩之感了……

是《论语》让我明白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处事之道;是《论语》让我明白了孝亲敬长是本分的道理;是《论语》让我明白了“温故知新”可为师的学习方法……

孔夫子的《论语》博大精深,我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细细品味,以他作为我自己的镜子,不断完善自己,将《论语》的精神付诸于行动,传扬下去!

《论语读后感(通用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