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通用12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活着》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活着》读后感 篇1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的一生相当坎坷,多种不幸都降临到他的头上。年轻时由于战乱几乎失去了所有的亲人,一条腿还因此落下了残疾;中年时,妻子也因病离开了他;不久,和他相依为命的儿子又丧生于车祸。但是老人一直矍铄、爽朗而又随和。别人感到疑惑:“您经受了那么多苦难和不幸,可是为什么看不出有伤痛的样子?”老人将一片树叶举到询问的人的眼前。“你瞧,它像什么?”这个时候正是深秋,这片叶子已经枯了一半了,而另一半也开始慢慢发黄,甚至还有许多被虫蛀的洞。“你能说它不像一颗心吗?或者说就是一颗心?”老人自言自语。这是真的,是十分像心脏的形状。“再看看它上面都有些什么?”老人将树叶更近地向他凑凑。那上面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孔洞,就像天空里的星月一样。
老人收回树叶,放到了掌中,用那厚重而舒缓的声音说:“它在春风中绽出,阳光中长大。从冰雪消融到寒冷的秋末,它走过了自己的一生。这期间,它经受了虫咬石击,以致千疮百孔,可是它并没有凋零。它之所以享尽天年,完全是因为对阳光、泥土、雨露充满了热爱,对自己的生命充满了热爱,相比之下,那些打击又算得了什么呢?”
余华在《活着》一书中提到“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除活着以外的一切事物而活着。”作为一部影响几代人的文学作品,的确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特殊阶段,时代特征突出,时代气息浓厚,活着是一分痛苦也是一分快乐。书中主人公福贵的人生便是整个社会的缩影,他的身上折射了整个底层民众的兴衰祸福。
人为何而活着?人是为了思考而活着?人因自爱而活着?人为承担责任而活着?其实人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生物源自于基因的需求就是生存,而万物不可能永生,所以说基因为了自己的延续就必须繁衍。人最基础的目的就是生存与繁衍,而生存又高于繁衍,所以说人活着就是为了活着。人的成长就是探索事物发展规律和对抗本能的过程,所以说舍生取义才会显的如此高尚。但是如果有可行的选择的.话,基本上所有人都不会选择舍生取义,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基因突变的和用死亡来逃避现实情况存在。
回到这本书,一个普通人“福贵”的一生。早年玩物丧志,家道中落,妻子背离,父亲惨死。年少的福贵因贪图享乐而活着,一步一步走向生活的陷阱,不得自拔,最终落得苟活之地。而立时的福贵,家境清贫却自得,生活艰苦而自乐,在一切渐入佳境之时,迫入壮丁,背井离乡,烽火连月,苟且偷安。这时的福贵为了重回故乡而活着,在拂尘间摸爬滚打,在硝烟里破茧重生。中年时的福贵,白发人送黑发人,丧子的悲哀贯彻了整个家庭,这时的福贵必须为了支撑家庭而活着,作为唯一的男人,是家的希望。老年的福贵,终于有一点安稳的幸福,却造化弄人,丧女,丧婿,丧妻,再丧孙,活着便是与一头黄牛相依相随。活着了无牵挂,活着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通篇都是一个“惨”字。
但是无论山河如何变迁,时代以何种速度继续更替,生存对于人的价值却始终如一。我们生来就为活着,为了活着而打拼,为了活着而承受生活各方面的有形与无形的压力。在夜深人静,愁思万千的时候,我们何尝没有盘问自己:活着的意义在哪里?生存的价值在哪里?形形色色的人生小则为了家庭,为了金钱,为了事业,大则为了社会,为了国家,为了和平。每个人活着都有一个目标,都有一股推动自己进步的力量。但在某种程度上看来,与其说是目标支持着生存,不如说是为了活着而不断地找寻目标。
生活是一个又一个的小目标串联起来的有机整体,这些目标的一个又一个地现实,则是人生的终极大目标。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归根结底是为了活着。联系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教父”里的人生观,第一步要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第二步要全力照顾好家人,第三步要尽力帮助善良的人,第四步为族群发声,第五步为国家争荣誉。先物质后精神,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再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其实就是为了更好的活着。
我们太常见因为人生中的一个小目标一两次失败而灰心丧气的人,他们失意,他们堕落,他们失去自信,有的甚至失去活着的勇气。但凡是这样轻生或者只是有轻生念头的人,他们都还没有完全看透目标与活着的本质联系。而这样选择死亡逃避现实的人太多太多,他们嘴上追求活着的意义,追求生存的价值,愿以死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这样的行为的确令人肃然起敬。而这样的人生,却没能体会到生活的真谛。以死的方式来实现价值并不是一个好的途径。
请记住,以生命的形式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为了活着而活着才是生命的本质。我们是为了活着而努力生存,死亡只是生命道路上不得已而为之的小插曲。为了活着而活着的人生,简单明了、泰然自若。只有我们把生活的思想简单化,把生存的意识强烈化,才能真正地体会到活着的意义——以笑的方式代替哭,在死亡的伴随下努力活着。
《活着》读后感 篇2人越惧怕死亡,就活的越怯懦,而坚强乐观是对死亡的超越。人因为孤独而痛苦,又因痛苦而孤独,在冥冥中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互为因果。看了余华的《活着》,才开始觉得自己从未真正的活着。
《活着》讲述了福贵一生的悲欢,表达了福贵一生的起落盛衰,读它,我们会顿悟活着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人一旦被上帝关注,那么他得到的不是垂青,就是遗弃。那一抹悲伤的气氛还未退却,又增加了一份妻离之痛,家珍之父罗鼓声张的接走了女儿,带着福贵未出生的孩子。福贵木讷了,哑然了,没有说一句话。我一直认为:亲情是人内心中无形的线,看着亲人为自己所累时,人的自责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福贵也如此。福贵的人生轨迹从圆滑优美的弧线变的曲曲折折、颠簸不平了,而他在一直竭力的想要好好的活。此时的福贵叫“富贵”,带有点讽刺性的悲凉,但此时的福贵很真实,很认真的在活着。
人一旦真实得活着,那不真实也变的真实了。当福贵的妻子家珍带着儿子有庆回来时,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昔日里被自己痛打痛骂的妻子竟好端端的站在门前,带着那份执着的微笑,福贵终于明白了自己有多么的浅薄。女人是水做的,有着太多的柔情和牵绊,而女人又是坚强执着的,有着太多的深情。在人拥有时,人就会很容易忽略她的存在,在他失去时,他才想起她的好,但此时的福贵再也不会不顾妻子了,他开始变的疼爱自己的妻子了。他们的爱情不再是奢侈的形式,而是情深似海的患难夫妻,为了一家人活着,他们真实的在劳作。
这也许是上帝故意搞的一处闹剧,活生生的让一个人经历些许的生离死别,而后彻悟人生。
在战火纷飞时,福贵更想活。之后遇到解放军,他幸免回家,看着那依旧的茅草屋,福贵也许感到从未有过的亲切;看着眼前的一双儿女,福贵也许才真正体会到活着有多么的重要。眼泪是思念的载体,是欢欣的背面, ……此处隐藏16813个字……说话,家里的希望瞬间破灭。
有句话叫:“时间是最好的良药”,但良药苦口,这种苦又有几人能懂,那是无奈。
逐渐福贵再次有了笑容,女儿的婚姻让这个家重新燃起了希望,有希望人就有劲,福贵有使不完的劲,频繁地往返于女儿与自己家,回去与妻子反复地讲述女儿的幸福,也憧憬着变成一只羊的梦想,也叹息着儿子的早逝,没看到姐姐的幸福。但貌似所有的不幸都来到了这个男人家中,女儿生孩子的时候,难产去世,有了外孙,丢了女儿,这种小喜大悲的现实你让这个千疮百孔的男人如何接受,接着妻子也受不了打击,去世了,到这里,我实在无法了解得用多大的内心才能接受。
我不知道此时的福贵是如何看待人生的,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如何面对剩下的人生,时间又过了几年,孙子苦根在贫穷中逐渐学会了走路,福贵也断续地看着孙子的长大,厄运再次问候了福贵,女婿离世,我不知此时会不会麻木,但他还是挺过来了。
接着过了几年,外孙吃豆子撑死了,什么是希望,什么是绝望,看到这里,唯一的希望也没了,真是一无所有......
最后一头老去的老黄牛陪伴着他,也许是上天实在不忍心,这头几乎所有人都以为活不了几年的老黄牛,却陪着他一年又一年,他叫老黄牛“福贵”,他觉得自己的一生像这头牛,又或者感觉这头牛的一生比他自己还苦,最后给作者讲述自己一生的时候,很平淡,我想他应该看开了,也看破了,每个人的人生都只能风光一阵子,自己的人生如此,龙儿、春生亦如此,还是平平淡淡的好。
人以群分,同样坚韧的还有家珍。没有放弃丈夫,宁愿跟着一贫如洗的丈夫受苦,也不愿回到富裕的父亲身边,在不知丈夫死活的情况下,带着两个孩子日息而作,等着丈夫的回归。知道儿子去世,依然坚强地活下来了,他更多的是放不下单纯的丈夫,不放心孤单的丈夫。在最后去世前也是带着对丈夫的不舍,感觉对丈夫有说不完的话,还想下辈子继续做夫妻,这种爱,现代人望尘莫及。
接下来我想谈谈这部电视剧的拍摄,剧本上做了适当的改编,比如凤霞的爱情,不至那么悲苦,多了些许温情,其他的都很接近原著,尤其是里边的男一号“福贵”,演得超棒,演出了败家子的那种独有的混蛋气质,也演出了千疮百孔后的那种无奈,与妻子之间的细节演得很生动。陈创这个演员值得大家尊敬,是实力派演员,但不知为何现在的电视市场为何不请这样的好演员出演,难道被利益腐化了?
最后希望有更多这样的好作品,希望陈创这样的好演员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希望这部电视剧可以再次回归荧幕,也希望大家能够看看看这部电视剧,对照自己的人生,懂得知足常乐!
《活着》读后感 篇12考虑到暑假就要到了,孩子可以有更多的阅读时间,我最近就去书店买了几本,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本是《活着》,我之所以买这本书,是因为我以前看过电影《活着》,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感到特别的震撼。一读起来,发现这本书很有魅力。我以前,读思想深刻的书,读一会就会有困倦感,但读这本书却没有任何疲倦,随时拿起,随时就能读下去。
读了一半,我就去书店,又买了作者的两本杂文集和一本小说,读了其中几"我们卫生院就在大街上,空闲的时候,我就站在窗口,看着外面的大街,有时候会呆呆地看上一两个小时,后来有一天,我在看着大街的时候,心里突然涌上了一股悲凉,我想到自己将会一辈子看着这条大街,我突然感到没有了前途,就在这一刻,我开始考虑起自己的一生应该怎么办,我决定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我开始写小说了".这种感觉,我也曾经历过。当年在一个计算机厂实习,很多同学都在那里,工作特别的枯燥,我就这么想过,所以,后来一有机会,我就离开了那里。
余华决定开始写作以后,就锲而不舍,终于被《北京文学》发现,还被请到北京去改稿,这件事情轰动县城,不久,他被调到县文化馆工作,这是他期盼已久的地方,从此,他渐渐走上专业作家的道路。
《活着》是余华1993年的作品,使他一举成名。被翻译成很多国家的文字,还获得许多国际大奖。
《活着》是受美国民歌《老黑奴》的启发,讲的是一个叫福贵的农民,他曾经是地主家的少爷,但因为赌博,输掉了全部家产,然后,经历了解放战争、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大炼钢铁、自然灾害等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家庭的命运也是一波三折,艰难坎坷,一个个亲人先后离他而去,最后,只有一头老牛陪伴着他。作者通过一个人自述自己苦难的一生,反映出人活着的艰辛与无奈,也反映出一种面对人生的豁达与乐观。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说:"在世人中间不愿渴死的人,必须学会从一切杯子里痛饮;在世人中间要保持清洁的人,必须懂得用脏水也可以洗身。"既然脏水都可以洗身,那苦难又何尝不是生命的源泉。正如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所强调的,正是外部环境的挑战,创造了人类的文明。
读这样一本书,经常会被书中的人物所感染,情不自禁地流下泪水,每次放下书,都会为书中人物的命运而感慨,同时,也会感觉到自己现在的生活是如此的美好。我想,古希腊人之所以创造了"悲剧"的形式,也许正是让人通过体验故事中人物的苦难,来释放人内心中压抑的伤感,并对现实的生活更加充满希望和热爱。
回想世界上许多伟大的艺术作品,也都是如此,它们通过一个很小的切入点,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与人生的坎坷。它们不只让我们在精神上获得一次次洗礼,更让我们对身边的现实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反思,甚至对人生有了一种更豁达的宽容与同情。
我今天能再次阅读这些伟大的作品,其实要感谢我儿子,要不是因为教育他,我是不会读这些书的,也不会主动去找来那么多古典作品来试读。反思起来,为儿子而读书确实是一种非常奇怪的动力,我也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获得了许多意外的收获。
在陪儿子读书的`过程中,我在不断地观察他的成长,看到他每个阶段的变化,我都会情不自禁的联想起自己当年的一些类似经历。年轻时一些古怪的行为和冲动,现在看来,就是上帝在不同时期,打开了我们身上不同的开关,我们自己甚至都不清楚为什么。但是多年以后,当我们看自己孩子身上的行为,听他们讲他身边同学的一些怪异事件时,我们好象突然明白了,理解了,宽容了,淡定了。
最近读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就有很多感受。也许,人只有在回忆与现实的穿梭之中,才能更深刻的理解过去与现实。我们都从年轻时走过来,但是,回头看,我们并非完全理解当年自己的所做所为,也许,只有在回忆与现实的交织中,我们才真正认识了自己和人生的本质。
小说这种文学形式,虽然看上去似乎通俗肤浅,但却有着其他文艺作品不能替代的作用。讲故事和讲道理不一样,专门讲道理的作品往往确定性很强,而故事则能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每个人都可以从一个故事中,读出不同的味道和内涵。而且,伟大的作品一旦产生,就不再完全属于作者本人。好象一个孩子一旦出生,就已经不完全是父母所给予的内涵,他将渐渐成为他自己,并拥有自己的生命。
读完《活着》,让我更加深刻的感到,人只有经历人生的一些苦难,才能真正理解和珍惜现实生活中的幸福与美好。伴随孩子一起成长,使我明白,人必须经历几次不同方式的"重生",才能真正读懂人生这部经典所蕴涵的真谛。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