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世界》说课稿

时间:2025-08-26 22:16:12
《海底世界》说课稿

《海底世界》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海底世界》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海底世界》说课稿1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说教材】

这是一篇科普知识性课文,全文共七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以一个问句总领全文,激发读者的兴趣;最后一个自然段针对第一自然段的提问作答,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中间2——6自然段具体讲述了海底的景色和物产。文章生动有趣地讲述了海底的奇异景色和丰富物产,以此让学生了解海底是个怎样的世界,感受自然的神奇和伟大,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唤起学生海洋环保意识。

【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色和丰富物产。

能力目标:让学生通过三、四自然段的学习,进行句与句之间联系的训练,学习本文作者抓住事物特点,仔细观察并运用对比、拟人、数字说明等表现方法。

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和了解,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唤起学生的海洋意识。

【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重难点是指导理解三、四自然段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

【说教法、学法】

《海底世界》虽然是一篇常识性课文,但由于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方法,所以毫不枯燥乏味,反而显得生动有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课文、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因此,本课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所掌握的知识程度、学习方法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我设计了“激趣、范读、重点指导、示范自学、随文识字”的教法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触类旁通、说说、想想、画画”的学法。这样设计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通过带领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学习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的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以及审美意识,增进学生对海底知识的了解,唤起学生向往、开发和利用海洋的意识。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蔚蓝的大海无边无际,有时风平浪静,有时波涛澎湃,鱼群在海中游弋,轮船在海面航行,海鸥在空中飞翔,给人以襟怀开阔的壮美,令人陶醉和向往。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去领略大海的壮阔和美丽。(稍停)海面上这么美,可你们知道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吗?请大家随着老师的朗读到海底世界去游一游。(这时教师范读课文。)读完之后,指导学生观看海底美景图,并导出课题:这就是今天我们一起要学习的内容:23、海底世界。(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解课文

由于本篇课文的结构是“总起——分述——总结”,所以在教学新课时,我将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先对海底世界有一个总的认识,再从整体到部分,具体学习中间2—6自然段分述的内容,最后再回到整体认识上来。

其具体做法是:

(1)首先教师引导:听了老师刚才的朗读,并联系刚才看到的景象,想一想:海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景色奇异、物产丰富两个词。)

(2)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a、课文开头是一个什么句式?这样的开头方式叫xxx__开头法。

b、回答课文第一自然段提出的问题是哪一句话?

c、其它几个自然段分别围绕哪两个方面在写?(景、物)

d、这样的课文结构叫:xxx——xxx——xxx。

这一部分的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去读课文首尾两段。其中教师应给学生讲:这叫设问式开头。这样的课文结构是总起——分述——总结。在回答c这个问题时及时板书“景、物”两字,并引导学生区别“奇异与奇怪”这两个词。

三、阅读赏析,落实目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并不是说要贬低以至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恰恰相反,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必须依靠教师善于正确发挥主导作用。但讲读课文也并不是老师“整堂讲,满堂灌”,教师应掌握一个适当的度,导得恰当,放得适度。虽然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学过一些阅读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过一些讲读课文,但这些学生还处于中段学习状态,他们的智商还有待开发,知识经验也不丰富,不可能完全掌握学习的方向、内容和方法。因此,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仍然离不开教师相应的辅导。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是这样做的:

(1)谈话导入:刚才同学们说2—6自然段是围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这两个方面来写的,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些自然段是写景色奇异,哪些自然段在写物产丰富。

(2)学习“景色奇异”的部分。

让学生齐读2、3自然段,再回答问题:

a、从哪个方面可以看出海底景色奇异?(黑暗却有光点闪烁,宁静却有各种声音。)

b、课文是怎样写海底很黑暗的?

“阳光射不到海底,”(黑暗的原因)

“有许多光点像闪

烁的星星”(以明衬暗)(板书:黑暗—光点闪烁)

c、课文是怎样来描写海底很宁静的?

“海面上波涛澎湃,海底依然很宁静。”(依然—依旧,对比衬托)

“风浪只能影响到海面下几十米深。”(宁静的原因)

“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是否——是不是,设问,总领全段,承上启下。)

d、海底有哪些声音?作者用了哪些表现方法?

“窃窃私语”一词把物当人写(拟人),段中用了4个打比方的句子组成一组句子(排比),用了3个拟声词,对海底动物的声音进行了具体描摹,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板书:宁静——许多声音)

e、写海底很宁静可为什么又要写有许多声音呢?

“宁静但不是死寂”,援引古人“蝉鸣山愈静”的手法,以声衬景更显寂静。)

小结:黑暗中有许多光点闪烁,宁静中有许多声音共鸣,这就是海底景色的奇异之处。

(3)学习“物产丰富”的部分。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老师刚才指导的分析课文的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学4、5、6自然段。

列出自学提纲:

a、从哪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海底物产丰富?

b、海底的动物着重写了哪几种?它们的活动方式是怎样的?

c、海底有哪些植物和矿物?

d、写动物、植物、矿物用了哪些方法?

相机板书:(动物、植物、矿物)

让学生先独自自学,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探讨出较为正确的答案,教师稍作评讲。

< ……此处隐藏30460个字……/p>

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自主体验,让学生逐步学会以语言文字为依托,分析语言现象,在字、词、句、篇的联系中揣摩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例如学生对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理解;又如对海底小动物“窃窃私语”这个词的理解等,可以充分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研读,强化个性体验。

2、多样化地语言表达

语文课是师生个性自由驰骋的舞台,所以要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地表达,展示学生的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学生多样化的表达,开阔学生的视野。

例如学生对“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汇报时,有的直接摘录了书上描写的原句来表达,有的加以概括列出几个关键词语,有的用图片等,学生在表达中思辨,在倾听中评判,不仅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而且提高了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等综合实践能力。

三、设计思路

根据文本的特点、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以及设计理念,本节课教学思路为: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观察,交流对话

引导探究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引导表达读说写评

引导拓展搜集、处理信息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起探究兴趣

1、假期里,有些同学跟着爸爸妈妈游览过大海,欣赏了美丽的海水,海滩,不过,你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现在,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乘潜水艇,到海底世界去看看那儿的奇异景色。(出示录像,并配乐朗读)

2、你知道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吗?

主要特征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录像展示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色,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既加深了对海底世界的了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对具体情境的体验、领悟更深,认知和情感发展更协调。

情境的实质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其中的环境。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氛围,与儿童的情感、心理会发生共鸣而契合。它所关注的是儿童内心的自由、愉悦、释放、本真,追求的是儿童在课堂中的快乐生活。)

(二)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特点

1、自由读课文第2~6自然段,填写表格。

2、小组交流,师巡回指导。

3、呈现探究成果。(出示一份中等学生的填写表格)

体味句子。(随机出示句子)

①“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②“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依然”是什么意思?用一个近义词表示,用这样近义词替换的方式,让学生从中理解大海很深很深、当海面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却同原来一样宁静。)

③海底有光吗?回答这一问题时教师读有关“光点”的句子,让学生从中找出重点词“却”,然后展开讨论:“却”在这句话中起什么作用?经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却”在句中有转折连接的作用,说明黑中有亮。

④“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a、什么是“窃窃私语”?

b、听录音,听一听海底世界动物的窃窃私语。

c、作者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d、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说一说。

e、海底的动物只有这几种声音吗?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

f、“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⑤“海底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有三万多种,它们各有各的活动方法。”a、“已经知道”这四个字说明了什么?

b、出示填空练习。

________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

________每小时能________,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

________利用水的反推力________。

________自己不动,能________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c、填空后指读句子,体会作者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⑥课文怎样介绍海底植物色彩的?指读有关句子,找出其中的连接词语。

⑦“陆地上蕴藏量很少的稀有金属。”课文中描写植物和矿产的时候,为什么只写这几种?

(设计意图:以问题引导探究,让学生在信息重组、比较分析、多向开放、合理想象、自由质疑的提问和情境中探究,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开阔的、更活跃的探究平台。问题的解决,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又能激起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不断钻研,在良性循环中,最终形成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

随机点评:

你是怎么理解的?能说一说吗?

你还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真能干!

你和作者一样会观察、会分析!

他是读中有所发现的,你也能来有感情地读一读吗?(朗读指导)

你认为奇异在哪里?他提供的材料有什么不足?

鼓励多种表达:

还有与这份不一样的吗?再交流。

疏理学法:

引导学生归纳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1)思——问题。

(2)画——重点句。

(3)找——重点词语。

(4)说——自己对内容的理解、感受。

(设计意图:自由宽松的语文课堂才会激起学生智慧的波澜。我们老师要允许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脑袋思考,用自己的嘴巴表达,获得自我满足。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纵横,充分展示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在这儿,老师再也不是传统定义中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了,更像一个专业的主持人。)

三、引导表达

1、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2、展开想象,练习说话、写话。

(1)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表现在哪些地方?你能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或“有……有……还有”来说一说吗?

(2)仿写一段话:

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我们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发挥你的想像,请你写一写。

(3)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了解到海底世界是如此美丽多彩,景色如此奇异,物产如此丰富。想象一下,假如你来到海底,你要做些什么?

(设计意图:活动是学生的潜能得以生发、表现的基础。学生有活动的时空、有选择的权利、有展示的舞台、就有了更多感知、观察、思考和探索的机遇,就有了更多表达情感的平台。在这儿,通过展开读、说、写、评等活动,充分地表达了学生从文本中体验到的情感。)

四、拓展整合

关于海底的奇异景色,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课外查寻、搜集相关的资料,请你来写一写《海底世界》。

(设计意图:联合学生从探究学习中得到的情绪体验的水平,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延伸,使学生的情绪体验延伸整合,引领其向更远更辽阔的地步提拔,为学生打开更多实际生存天下的窗户,拓宽学生发挥各自才气的天地。课外阅读、社会观察、民间采风,便是对社会、对人生举行深入的体验感悟,从而建构起良好的语文配景。)

《《海底世界》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