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调研报告

工作调研报告15篇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报告根据用途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类型。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工作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工作调研报告1按照县政协xx年重点工作安排,近期,由副主席带队,抽调县政协有关委办、环保局、住建局、农牧局负责人和部分政协委员组成调研组,先后深入到太极镇下古村、盛邦牧业有限公司,盐锅峡镇污水处理厂施工现场、垃圾集中填埋场,王台镇中心卫生院、xx回中,三塬镇废旧地膜处理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12个点,通过现场察看、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形式,对全县农村环境整治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同时,召开全县农村环境整治情况议政协商会,县环保局、住建局和农牧局汇报了全县农村环境整治情况,县发改局、刘家峡镇等20个单位和乡镇作了交流发言。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农村环境整治作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不断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并结合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州创建,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全县农村环境面貌和人居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主要表现在:
一是组织领导坚强有力。县委、县政府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与重点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形成了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牵头抓,部门组织协调,乡镇为责任主体的工作格局。各乡镇和部门高度重视,把城乡环境整治作为一项政治任务,细化工作方案,靠实工作责任,狠抓工作落实,扎实开展环境整治各项工作。县委、县政府督查室适时跟踪督查,掌握工作动态,及时通报督查情况,督促整改落实,确保环境整治稳步有序开展。
二是污染治理成效明显。大力推进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和禁烧工作,集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百日大会战”行动,实现秸秆饲料化利用16万吨,利用率达75%;
建成刘家峡、太极镇等秸秆饲料化利用示范乡镇7个,示范点52个,利用率达到90%以上。积极探索废旧农膜“以旧换新”回收机制,按照1:10的兑换比例,去年共回收废旧农膜1880吨,回收率达65%。全面开展乡村燃煤小锅炉污染整治,完成乡村企事业单位燃煤小锅炉提标改造27台。集中对古城新区周边禁养区畜禽污染进行专项治理,21家养殖场全部关停、转产或搬迁,农业白色污染和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明显,农村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三是基础建设重点突出。投资亿元和1800万元,先后动工实施了古城新区、盐锅峡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项目。配备玉米秸秆加工机械212台(套),新建秸秆饲料化永久性窖池万立方米,累计达万立方米。鼓励兴建废旧塑料回收加工企业5家,回收站点35个,机动回收点16个。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修建垃圾分拣站5处,购置垃圾压缩车、转运车13辆,手推式垃圾清运车359辆,户用分类式垃圾桶3500多个。实施清洁能源工程,安装天然气管道64公里,刘家峡、太极镇和三条岘乡10个行政村用上了干净、方便的天然气。
四是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大力实施危旧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刘盐八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搬迁避让等安居工程,全县农村d级危房得到全面消除,先后建成搬迁点42个,搬迁安置困难群众6860余户。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36个,环境整洁村48个。集中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拆违排危专项行动,排查登记认定违法建筑259处,危墙、危房、废弃院落等6883处,已拆除1260余处。大力实施农村垃圾清运工程,县财政按照1:1的比例配套补助资金523万元,用于农村垃圾收集转运处理,探索出了“五个一”农村环境治理新模式。以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州创建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大整治,排查清理城乡陈年垃圾6万余吨,农村人居环境大为改观。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我县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
一是环保意识有待提高。部分乡(镇)、村干部政治站位不高,对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综合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认为环境整治就是突击打扫环境卫生,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不强,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多数群众环保意识淡薄,主动参与意识不强,乱扔乱倒、乱采乱挖、乱搭乱建等现象仍然存在。
二是管理机制亟需完善。农村环境整治涉及内容多、范围广,乡镇和相关部门在监管治理方面协调联动机制不健全,不同程度存在“各自为阵”的现象。乡镇作为农村环境整治责任主体,工作中行政执法权有限,对私搭乱建、乱倒乱烧等违法违规行为监管执法难度大。城乡结合部、乡镇交界处环境卫生存在监管盲区和卫生死角。大多村“两委”班子作用发挥不充分,组织动员群众能力弱。村庄建设缺少统一规划布局和管理,无序建设普遍存在。
三是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全县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基本以简易填埋方式处理,部分填埋点选址不科学,也没有无害化处理设施,二次污染风险较大,如盐锅峡镇垃圾填埋场,垃圾和污水沉淀池长期处于裸露状态,如遇暴雨天气,很有可能造成盐锅峡集镇和黄河水质的二次污染。全县除县城周边部分村庄外,其他村均未建设排污管网、污水集中处理池等污水处理设施。大部分乡村社没有配备垃圾清运车、垃圾箱等基本保洁设施。农村文化、体育、娱乐、休闲等公共基础设施普遍不足,绿化、美化、亮化等基础建设整体滞后。
四是资金投入十分有限。全县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主要依靠涉农、环保项目建设资金带动开展,县级财政投入有限,民间资本带动不足,资金投入缺乏针对性、连续性和稳定性,整体进展缓慢。
五是整治力度仍需加强。全县拆违排危量大面广,综合整治任务依然艰巨。西河镇等高原夏菜主产区,大量尾菜堆积田间地头,缺乏大批量处理的有效途径。畜禽养殖污染仅完成了县城周边禁养区的治理任务,大部分乡镇禁养区养殖户转产搬迁工作进展缓慢。乡镇卫生院医疗垃圾仍然以简单焚烧方式处理,达不到彻底无害化的要求。村庄废品收购站杂物乱堆乱放,环境卫生差,安全隐患大。农药化肥施用粗放,流失过量,造成农田及周围环境交叉污染。白色污染、秸秆随意焚烧现象依然存在,控制与治理任重道远。
三、对策建议
根据调研了解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注重建立长效机制,着力提升环境整治水平。一要坚持规划引领。结合全域旅游总体规划及现有各项行业专项规划,科学编制乡村建设规划和农村环境整治规划,合理安排空间布局、整治任务,突出规划引领作用,确保乡村建设和环境整治健康有序推进。二要加强监管执法。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加深各乡镇和相关部门对农村环境整治的认知和重视程度,树牢“一盘棋”思想,落实“一把手 ……此处隐藏38298个字……18平方米,县级为68,221.66平方米。市场内设有求职与用人登记、信息发布与查询匹配、职业指导与政策咨询、推荐介绍与现场招聘等服务项目和窗口。全省各地先后筹集劳动力市场建设资金8,026.03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38万元,省级补助691.25万元,各州、市、县自筹7,196.78万元。各级政府除资金投入外,还以其它方式支持劳动力市场建设,如房产、土地、办公用品、设备等,折合资金3,161.67万元。
XX年年,云南全省共有职业介绍机构1 865个,其中,省级1个,地、州、市级16个,县(区)以上140个,街道51个,乡镇级1,477个,其它部门开办的28个,个人开办的169个。职业介绍工作人员2,675人。劳动保障部门开办的职业介绍机构完全覆盖了全省县以上行政区域,乡镇职业介绍机构已覆盖了全省乡镇的75.2 %,工作覆盖面达到90%以上。全省劳动力市场载体建设形成了以省级劳动力中心市场为龙头,以16个州、市为劳动力分市场,128个(不含丽江市古城区)县级公共介绍机构为骨干、其它民办职业介绍机构为补充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成效显著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劳务输出)是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问题,也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省委、省政府将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和三项扶贫工程的重要任务来抓,加大了输出前的引导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强化了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全省劳务输出规模稳中有升,劳务收入稳定增长,输出区域不断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已经成为缓解城乡就业矛盾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据省劳动保障部门数据显示, XX年年1-10月,全省当年共输出劳务人员137.68万人次,完成年计划任务的172 %。其中:境外输出0.49万人次,占0.36%;省外输出40.81万人次,占输出人数29.65%;省内输出36.45万人,占输出人数26.47%,县内输出59.92万人,占输出人数的43.52%。预计全年输出150万人次,完成年计划80万人的187%。
XX年起,我省开始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劳务输出项目,当年省级投入1,147.28万元,其中劳动力市场建设费380万元、农村劳动力引导性培训及职业技能培训费用767.28万元,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7,251人,输出劳务人员239,600人次,完成省下达计划任务43,500人的550%, 当年实现劳务收入约11.5亿元。XX年投入1,317万元,其中劳动力市场建设费120万元,农村劳动力引导性培训及职业技能培训费用1,197万元,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3,398人,输出劳务人员24,4728人次,完成省下达计划任务39,900人的613%,当年实现劳务收入约11.7亿元。XX年年投入1,848万元,其中劳动力市场建设费18万元,农村劳动力引导性培训及职业技能培训费用1,830万元,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2,018人,输出劳务人员313,510人次,完成省下达计划任务36,600人的856%,当年实现劳务收入约14.7亿元。
(四)失业保险有效发挥了保生活、促就业的作用
全省失业保险制度在巩固中不断发展,统筹级次提高,实现了“地级统筹,省级调剂,财政补贴”的管理方式,失业保险基金稳步增长,有效发挥了保生活、促就业的作用。到XX年底,全省参保人数回升达到189.2万人。5年间,全省失业保险基金收入24.3亿元,与“九五”相比增收15.2亿元,增长166%;基金支出18.4亿元,与“九五”相比增加12.9亿元,增长232%;省级向9个州市调剂失业保险基金1.35亿元,与“九五”相比增加1.02亿元;救助失业人员达到32.6万人,与“九五”相比增加20.23万人,增长164%;帮助7.12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与“九五”相比增加2.96万人,增长71%。
(五)资源枯竭型城市就业再就业成效显著
昆明市东川区是我省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随着矿产资源的日益枯竭,东川的企业发展陷入困境,大量劳动者失业,最高时登记失业率达40.2%。为有效促进东川区企业的转产经营和改善劳动者就业状况,XX年4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在东川建立再就业特区,对东川再就业特区劳动就业提供许多优惠政策,为东川再就业特区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为我省其他类似的资源型城市成功探索出一条发展道路。
XX年年末,东川区户籍总人口为30.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7万人,农业人口23.2万人;全区农业劳动力人数11万人,富余劳动力人数1.6万人,外来流动人口5,100人。
在实现就业方面,XX年年城乡就业人数17,938人(其中:在职就业农民工11,117人);在本地就业6,821人(其中:“两后生”826人,下岗失业人员4,836,大中专毕业生750人,技校毕业生409人)。XX年年毕业后实现就业的“两后生”361人,复退转业军人就业92人,劳务输出人数11,174人。
在失业方面,XX年年新增城镇失业人员4,709人,其中:大中专毕业生400人,“两后生”2400人,复转军人100人,其他人员1,809人;外地户口到东川就业489人。XX年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9%,比上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
在再就业资金使用方面,自XX年东川再就业特区建立以来,中央、省、市三级共安排再就业资金1.14亿元。XX年年支出再就业资金2,054.15万元。截止XX年年末,累计结余再就业资金3,707万元。
二、当前我省就业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我省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但是也还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十一五”期间我省就业再就业工作任务还十分繁重,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
(一)劳动力总量供求矛盾将长期存在,就业再就业工作压力进一步加大
城乡就业需求的快速增长与社会可以提供的就业岗位之间,在人口不断增加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双重作用下,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而且更趋复杂。据劳动保障部门测算,我省有农村劳动力2,091万人,其中还有500万人需要在今后几年转移就业,加上每年有37万左右的城镇新增劳动力、登记失业人员,以及100万省外常年入滇就业的外来人员,特别是仍在实施的企业改革和事业单位改制,导致由就业转失业的人数增加,全省每年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居于16-17万人的高位上,我省gdp每增加一个点,仅能带动2.6万人就业,若经济增长保持9%的速度,我省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不超过30万个。因此,就业压力非常大,就业供求矛盾将长期存在。
(二)就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边疆、贫困省份,据“五普”资料显示,我省0—14岁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26.02%(全国平均为22.89%);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受教育程度的为20xx人(全国3611人);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的为6563人(全国11146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为21233人(全国33961人);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为44768人(全国35701人);文盲率为11.39%(全国6.72%)。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