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读后感

《四世同堂》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世同堂》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世同堂》读后感1在今天早上,我把《四世同堂》这一本大部头书读完了。
我是用了不出一个星期读完的,虽然这本书真的长,却非但没有冗余质感,读到结尾竟有意犹未尽,余音绕梁之感,这是唯一一部名著给我比网络小说还好看,还畅快的书。
这本书的任务形象的塑造尤为成功,每一个人名,背后都像有一个活生生的人,各个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转场自然,人物也十分熟悉,根本没有不认识,陌生的情况,闭上眼睛,肯恩个并不能想象处样子,但性情是那么鲜明,每一个人都不能代替,每一个人又那么普通。
这无疑让人感到真实,读完之后,真的`让人有在胡同中住了好几年的感觉。
作者的语言有鲜明特色,是正宗的白话文,非但不让人有粗俗之感,在嬉笑怒骂的笔调中,又带着对人类的温情。
在《四世同堂》中的坏人,做的那么丧尽天良的事情,却不得不让人感到可怜,那是愚蠢的可怜。在每一个汉奸家庭中,都有战士,在一个四世同堂的老实家庭中,也处理一个汉奸,每一个汉奸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都有可怜可恨之处。
书中的北平,又可爱之处,又可怜之处,《四世同堂》甚至可以比拟一本地方志,可说从各行各业各阶层描写了日伪统治下的北平,再从人物的各个事件中描写北平的人和事。那些庆祝广州失陷的游行,哪些舞台上的粉戏,日本发的混合面,街头的消毒。
结尾的突然,当然让我有些措手不及,但我也释然了,这是从地下组织反抗日本的行动结束来着,多么美好的结束。《四世同堂》真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
《四世同堂》读后感2翻着《四世同堂》,我看到了一代中国人。历史,似乎教会了我一点什么。
瑞宣爱家,也爱国。当日本人入侵中国,瑞宣希望去战场,只是家庭和北平人爱和平的性格束缚着他,让他只能在家,照料着一家老小。他讨厌瑞丰所干的事,他也明白像瑞丰这样的人该受到教训,但是他更明白不能让祁老人担心,不能让母亲操劳。他的内心是矛盾的,北平人的心,也都是矛盾的:像刘师傅,像程长顺,像陈野求。他们都让家中人活下去,尽管生活在太阳旗下。家庭,就像一把牢牢的锁链,把他们的手脚捆绑在北平的土地上。
只是,只是,我们真的只能为不去战场找这样的理由吗?难道仅仅是因为爱家、爱和平吗?
我想,不是的,也许我们还缺少一些勇气。
我们没有勇气去放弃家庭,我们没有勇气去流浪,我们没有勇气离开被统治的地方。我们可以忍气吞声,除非叫我们饿死。我们可以去当汉奸,首先得给我们饭吃。我们要生存。
这,是不是一种懦弱?一种“爱家”的懦弱。
我们没有勇气,放下家庭去战斗;我们没有勇气,面对黑漆漆的'枪筒;我们没有勇气,站出来说一句:我恨日本人。我们没有勇气,因此只能拿爱家、爱和平当借口。
若,我们可以放下家庭,去当一个战士,像钱先生那样,是不是我们就可以少几天被统治?若,我们再多那么一些勇气,是不是就不会有那么一段屈辱的历史?
如果我们多一点勇气,就像钱诗人那样,别人把他当疯子,他也不生气,就算流浪街头,也心甘情愿,中国,就能多自由一天。
是的,是时候该增长一些勇气了。我们,是这个新时代的主人,过去的事,应当当做一段可值得思考的历史,未来,我们应当吸取教训,做一个有勇气、敢担当的人。
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但现在的我们,还需要勇气。
《四世同堂》读后感3在爸爸妈妈的介绍下,我捧起了老舍的《四世同堂》。书中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深深地吸引着我。
《四世同堂》讲述的是在日军占领北平时那儿一户人家由兴旺转为衰落的故事。书中,当我看到“大赤包”“胖菊子”和蓝东阳和日本人一起剥削普通百姓的时候,心中不禁怒火中烧。而当我看到桐芳为了杀日本鬼子和日本鬼子同归于尽是,我心中不禁感慨万千。在全书的最后,瑞宣的小女儿小妞子因为吃共和面,里面的砂子、谷壳儿卡在阑尾里而死亡,但与之同来的是日本投降的消息。但那时,大家怎么也开不起心来。战争带去人们太多太多了。
合上书本,细细品味。这本书中最让我气愤的是那些像“大赤包”“胖菊子”和蓝东阳一样的中国人,为了自己生活得好,就想尽方法来折磨人,想尽方法来讨好日本人,为的只是表面上的“优质”生活,丝毫不为北平陷落而感到伤心,反而感到自己的好日子来了。但是在最后,等待他们的就是死亡!
是的'。当今生活比以前当时好了很多,但是,我们国家在国际上也声誉不错,又是奥运会、又是世博会,看起来光鲜无比,但是其实我们国家仍然还有很多十分不好的现象。就如我们国家比比皆是的贪官,食品问题,还有前一段时间有一则新闻,就是说人们为一个受灾县捐款三千万,但最后受灾人民总共只收到了几百万。而剩下的几百万又到哪里去了呢?可想而知,这些钱应该到了那些上级贪官那儿了吧。那些人就眼睁睁的看着人民吃不好、喝不好,而自己在家里吃香喝辣、山珍海味。这些人就像书中的“大赤包”“胖菊子”蓝东阳,只顾自己,不管他人。
我希望我们国家能越来越好,减少那些不好的情况。
《四世同堂》读后感4国破家必破。这个是我在《四世同堂》里看到的一个道理。小羊圈胡同的每个人都是一类人的代表,是一个社会的缩影!祁老一家是一类,钱老,李四等等,不一样的职业,不一样的性格,就是我们社会的形形色色的人物!祁老太爷家四代人,三个儿子,一个隐忍,一个背叛,一个改变,敢于奋斗,就是典型的战争背景下人物的命运!天佑用生命书写清白,未尝不是一种气节,瑞宣有痛苦,却始终不忘记国家,瑞全去改变!在苟且的生活里,老舍先生给了期望!
四世同堂本来说一个家族的兴盛于荣耀,而在老舍的笔下,它成为国家命运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家族的覆灭,因为有战争的发生,战争则是因为没有强大的国家,“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我想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族尚且如此,在战争中走向了瓦解,更何况那些千千万万的小家和小我呢?弱国无强家,仅有把个人的'荣辱和家族的兴衰和国家的命运系在一齐,才能真正的求得生存之道,才能得到全面的升华。
战争永远都是可怕的,它是对人性的一个全面的考验和挖掘,在生死的较量中我们往往最容易迷失了自我,做出错误的决定。而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像祁瑞宣、祁瑞全这样的刚正不阿?还是像祁瑞丰这样沦为走狗,出卖自我的国家、出卖自我的民族只为保全生命的完整?《四世同堂》为我们揭示的社会和生命太深刻也太沉重了,我们永远不敢设身处地的去想象,永远不敢应对在那种环境下的真实的自我挣扎。
然而这就是老舍,一个饱经沧桑的伟大作家,他用有力的一支笔为我们刻画出一个如此沉重的世界,绝 ……此处隐藏4683个字……,也不必说黎明林江倾洒下的一抹阳光,天边的微微红晕,单是这充斥着温暖而温柔的黄昏,就叫人心旷神怡,大饱眼福。
我拿起最近正在读的一本书——《四世同堂》。家中所有的东西都静寂地、一动不动地呆在原处,他们懒散地沐浴在夕阳的微光。我捧着书,坐到了光线最密集的地方——阳台,拨开书签,翻书的声音悦耳,然后缓慢地随风飘走,消散在静寂的大楼中。
树叶在风中婆娑起舞,对立的大楼一半沉睡在黑暗中,一半苏醒在黄昏中,太阳俨然已与大自然浑为一体,多了一丝违和感。闲了一天在家的我,沉浸在老舍先生细腻的文字中,书,也俨然与黄昏浑为一体。
看着《四世同堂》,眼前时而是民不聊生的北平,时而是温柔静寂的黄昏天空;时而是监牢中被日本人折磨得皮开肉绽的无辜老百姓,时而是楼下荡着秋千绽开笑脸的孩童,这两个极端的世界,使我分不清哪是书,哪是黄昏。
我继续读下去,无意间,黄昏带着它泛黄的光,透过栏杆,直直的`射向地面,黄中带着一丝微红。微风吹拂,撩起了窗纱的一角,也吹起了人们的微笑。我竟由黄昏中,联想到了远方的湖面被飞鸟泛起层层涟漪,枝上筑着的鸟巢中响起一些“新生命”的喊叫,天真无邪,显然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果然,黄昏总能让人想起美好。
我浸了,浸在了书的世界,书将我的心灵浸的纯洁无暇。
我痴了,痴迷无限好的夕阳,让世人忘记忧愁的黄昏。
随着一页页书渐渐翻去,黄昏,这一篇章也渐渐离我们而去。暗了、淡了、末了、最终,消失了,取而代之的便是无穷的黑暗……
《四世同堂》读后感13冠家算是小羊圈里生活水平数一数二的家庭:家主冠晓荷有两位姨太太,二太太是曾红过一时的名伶;使唤几个像样子的仆人;出入都乘人力车;在夏天安着搭凉席的棚子;有着小羊圈里唯一的电灯,一到晚上,就与结交的权贵们打几圈牌;有着两个花枝招展的女儿,她们经常在北海游玩。这么一看,冠家的生活模式应该是当时的模范,应当人人效仿,只不过在这极光鲜的外表下,却藏着全小羊圈乃至全北平全中国最卑劣的几缕灵魂。
在冠晓荷眼中,可以说,只有他的这个家,而没有他的这个国。在国家沦陷后,他仍只顾着享受这个家,甚至为了他的家而将国扔得远远的。
冠晓荷是“官迷”。而他也只是“官迷”,甚至不去理会这个官的好坏。为了这个官,他能在天安门前挤开人群向不可一世的日本军官深鞠一躬;他能将爱国志士钱默吟先生投入日本人的.监狱、他如此“努力”地向日本人求官,以至于在被日本人抄家后还坚持认为自己对日本人不薄,不会是日本人做的。论无聊及无耻,可能只有他的异性兄弟—祁瑞丰与蓝东阳可以与其比一比了。
冠晓荷是聪明的,他能在太平时期结交一群元老将军与元帅,足以证明他的社交能力之强。可惜他在与日本人交流的时候,浑身软软的没有一点骨头,也意识不到——他眼前坐着的这个人残害了他这个站着的人的最大的家。
家就是国,国就是家。像冠晓荷这种不知道有个国而只顾着自己的小家的人,本来是情有可原而不必痛恨的,但是他为了家残害了不知多少为了国的人,在他抓捕钱默吟老先生的时候,他就注定不能被正直的爱国志士所原谅。
所以从冠晓荷这个人物上我们应该得到些什么?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还有一个国。其次,无论什么事情,都要有好坏黑白之分。最后,作为一个人,要有自己的骨头,也就是尊严。
《四世同堂》读后感1420xx这个新版本一出,之前所有的版本就都成了残本……一笑。
对比之前人民文学的那个100章版本来看,当初英文翻译本删掉了大量心理描写,后13章几乎全都是干巴巴的剧情故事大纲,对于瑞全、金三爷、白巡长等人遇事后的想法几乎只字未提,角色形象大为减色。
尤其是最后一章钱先生的“自白”,虽然感觉和整个故事家长里短娓娓道来的`风格有点不搭(似乎视角突然变了),但是非常重要。
为此得给发现了全本并翻译回来的赵先生磕头……^^
另一方面,从翻译的情况来看,应该算是标准的上海译文风格,有点缺少老舍的京味儿,这也是很正常的。但读起来还是感觉有一点违和。
举个例子,第88章里,瑞全杀了招弟的那一段里。
人民文学的版本里用“亲”字的地方,新版都用了“吻”。
旧版里招弟对瑞全说“咱们从前相好来着”,标准胡同小儿女的说法。新版的译法是“咱们以前恋爱过”。
旧版里招弟引诱瑞全“你拿情报来,我呢,就爱你”,说得十分不伦不类,符合她的身份和对感情的认知。新版的译法是刮辣松脆没语病的“你给我情报,我给你爱情”。
区别很微小,应该是老舍原文翻译成英文时,洋人没法体会这种语言风格细节,字面意思直译了,而旧版翻译回中文时花力气去融合老北京风格吧。
瑞全掐死招弟后的一段心理描写旧版里没有,只有一句让我觉得是《四世同堂》里忧伤度极高的“他仿佛又听见了她的笑声,多年以前的清脆的笑声”。
新版里补了全文,这句话之后还有一句“那时她还是处女”。
呃………英文版用的应该是vrigin这个词,译者直译回“处女”没毛病,但我总觉得这里如果翻译成“那时她还是个小姑娘”更好一些…………
《四世同堂》读后感15钱先生开始仅仅手无缚鸡之力的一介酸腐书生,一家人仿佛生活在世外桃源,与邻舍几无来往,过着清贫而精神富足的生活,几似陶公,关起门来成一统,道不同不相为谋,似乎永远不受周围和社会的影响,如果不是收到异族的侵略和奴役,一定是甘于清贫甘于寂寞的另类。
钱先生的院子里除了鲜花没有别的(在那个年代里,吃饭都是有了上顿下顿还没有着落的),没有余粮,没有祁老人家的咸菜,没有顶门的大缸,对外来的朋友也不抗拒,但对于卖国求荣者及敌人则绝不欢迎,拒门不纳。
每天除了浇花就是看看书赏赏画,吟吟不合时宜的古体诗,却怡然自得,过着悠然南山的日子,把日子过成了自我。
二儿子仲石与敌人同归于尽了,钱老人从自我中醒来,他为之自豪,有悲愤、仇恨,但并不哀伤。
被抓也不屈服,只要有一口气,就有对敌人的`恨,而这恨和对侵略者的深恶痛绝竟支撑他放弃了墨守成规的一池死水似的生活,过着颠沛的隐秘的生活,去热切的宣传抗日,发放传单,唤醒民众,揭露日伪的丑恶嘴脸,反抗、斗争,是一个真正的勇士,不屈的斗士。
从一开始单纯的为妻儿报仇,然后忘却私仇,复国雪耻,由个人的英雄主义成为了真正的爱国主义,由小我而大我,面对危险毫不畏惧,做到了有价值的活着,活成了一个真正的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像一株腊梅,像一棵青松,傲然独立,展示了中国人的气节,是中国文人面临危难时挺起脊梁的典型形象。
《四世同堂》便是一个时代的缩影,皇朝结束了。覆巢之下无完卵,国亡则家不存。这个原本离北平人很远的道理,北平人却实实在在的明白了。现实的残酷唤醒了钱先生、瑞宣、瑞全、高弟、桐芳等,温文尔雅是救不了人们的,是抵抗不了暴虐的。于是当一个人没有什么可失去的时候,他也就开始强大了。原来的那个会作诗的人不见了,用曾经写诗的手和知识写鼓舞人心的传单了,是更具有战斗力的诗!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