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

时间:2025-07-16 17:06:07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集合15篇)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集合15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欢迎阅读与收藏。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1

爱心成就梦想,爱心传递希望,爱心铸就辉煌,爱心唤醒无穷的力量。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为有爱,我们才有耐心去一遍遍的教导孩子们;因为有爱,我们才会无微不至的去关心每一位学生;因为有爱,我们才愿意费尽心思去和学生心连心。既然是这样,那就让我用爱心幻化成久旱的甘露,去滋润每一位学生干涸的心灵,让我的爱在每一位学生的心间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中说过“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不忘初心的灯塔,有了它我不会迷失方向。在读过《爱心与教育》之后,让我对这体会更加深刻。是的,正是因为一颗爱心才使我开心并且毫无抱怨的守在这群可爱的学生身边,正是因为我具备了一颗童心,才能让我像大哥哥一样随时随地在学生身边体会他们的幸福与快乐,同时也分享他们的悲伤和失落,这使我与孩子们心灵的距离更近一步,在学生心里埋下最美好的种子,互相传递爱心、传递幸福。让世界都因他们每一个人的存在而幸福。

在一次意见箱学生的来信中,我发现他们的可爱,他们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出来了,其中小陈同学这样写道:“杨老师,带我们去实验教室,这节课是用显微镜观察各种细胞……以后再也不喝生水……这真是一场奇妙的科学!”看到这些话语,学生因我的存在而成长了起来,我感到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应该以李镇西老师为榜样,奉献我们的爱心。上课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面面俱到,同时要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下课后要多与学生交流,细心观察学生,给学生以正确指导。通过更多的鼓励与关心,让学生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与关爱。

当然,仅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这还涉及到李老师教育思想的另一个方面————民主平等,我们作为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老师不是万能的,我们只是在某方面比孩子们先行一步。我们要懂得互相尊重,宽容学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融洽的师生关系,抓住更多的教育契机,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交往,从而实现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看法,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声音,尽量为学生创造民主自由的课堂。在对数学知识点中的理解,同学们的理解有多种思路,要给他们尽可能多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发掘自己的思想。

“在爱的呵护下,创设自由民主的课堂,让同学因我的而感到幸福”这是我读完《爱心与教育》之后最大的收获。我希望并努力的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我愿把这一生都献给孩子,用爱去点燃智慧;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孩子;做学生爱戴的师长和真挚的朋友,通过日复一日平凡的工作,为培养祖国合格的人才而努力工作。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2

有幸读到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起初是出于要完成读后感的任务才把这本书买了回去,捧读这本书时,说实话,我不想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不知不觉中,我就被书中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所投入,更为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就这样,我陶醉着、感叹着进入了一种会意忘文的阅读境界,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省自身,反省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教书几近十年,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变得毫无棱角,常常以“平平淡淡才是真”安慰自己。只到捧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识到,实际上所谓的单纯是苍白,是肤浅;所谓的平淡是平庸,是无为。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以前我也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是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以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跟李老师相比,我的学生年纪更年轻、心灵更稚嫩,更需要我去呵护、去关心、去琢磨、去引导他们。人之初,性本善,在这个社会给予孩子更多影响之前,我们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品行端正、热爱生活、富有理想、朝气蓬勃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富有个性、独立见解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自信自强、永不屈服、愈挫愈奋、乐观向上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兴趣广泛、身怀特长、善于协调、精于应变的学生。

我喜欢随意的生活,尽管我工作的也踏实认真。但读完李老师的书后让我明白“随意或许是一种美丽,而执著却是一片更灿烂的云彩。”反思过去的“随意”与“从容”,越来越觉得我的随意是低层次的,我的从容包含着更多的惰性。读了这本书,让我的心灵受到一些激荡,让我渐趋平庸的心不再麻木,让爱心与童心在我的心中留存的更久吧!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3

寒假,我捧起了《爱心与教育》一书,认真研读,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真是感动人。

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尤其我在书中读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

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处于生命中最主要的集中学习时期,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各方面处于形成阶段,有着多方面的需求和发展,充满生命活力和潜力。这段时期的教育影响远远越过该阶段而扩展到终身。因此最需要老师对学生的爱,懂得儿童时期对生命的独特价值,并善于开发其生命潜力。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动人的灵魂,无法引起人的共鸣,不足以震撼人的情感,那 ……此处隐藏15952个字……止,然而结果还是那么遗憾。

这位女生叫宁小燕,她是个品学兼优的“小红花”,连续两届市级三好学生,热爱文学艺术,博览群书。培养出这样的一个孩子是多么不容易啊,然而,这个初中生也是一个孤独的思考者,她看到好多同学作弊,看到那些“走后门”,看到那些损人利己的庸俗关系,看到个别老师的“嘴脸”,这些都让她厌恶,她想保持自己的纯洁和诚实,却被同学们指责为“故作清高”,她和同学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来越大,这种孤独和格格不入最终毁灭了她,让她的生命之花戛然而止。

这个女生不是李镇西老师班上的学生,但这个案例深深震动了李镇西老师,他写了一篇《她给教育者留下什么“遗产”》,把批判的解剖刀对准了德育教育。

心痛和遗憾的同时,我想起了最近热播的《隐秘的角落》,朝阳妈妈总是说:小孩子懂什么,只要把书读好了就行啦。

我们总认为:孩子的世界一定简单又单纯,其实,孩子长大的过程,尤其是青少年,他们身心的成长是一个痛苦而复杂的过程。

现在的中学生自杀事件频发,除了指责孩子心理脆弱之外,作为教育者,我们也应该思考:如何不让悲剧重演。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要求孩子听话和学习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去疏通他们心灵里的灰尘,而不是指责他们胡思乱想,摆大人架子,拿出硬邦邦的条条框框去压制孩子。

李玫瑾教授说:每个问题少年,都要去童年期寻找根源,因为问题的形成有个潜伏期。

幼儿教育是为孩子的一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幼儿园教育也要重视德育,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我们园有一个广州大学心理专业的研究生,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用专业的方法开展德育工作,真正帮助孩子们顺利健康成长。

同时,作为老师,作为家长,我们也要经常解剖自己的教育方法,时不时问自己: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那么,我们对孩子可能会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和关心,希望悲剧能够带给家长和老师们反思和成长!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关于王铜的。

宁小燕的案例是伤感的,王铜的故事则令人惊喜,王铜就是转学到李镇西老师班上的一个个性鲜明的学生,在李镇西老师的培育下,考取了名牌大学,由此可见一位优秀教师的重要性。

高一新生第一天,王铜就被政教处抓去了,原因就是飞匕首,惹得政教处主任气急败坏严厉斥责。

王铜智商非常高,但相当顽皮,常常违反纪律,非常桀骜不驯。他公然向集体挑衅,但是在王镇西老师不断的努力和争取下,他一步步改邪归正,还当了班长,最后考取名牌大学。

王铜的故事让我想起了撒贝宁,有一次撒贝宁参加《鲁豫有约》,他说中学老师找他妈谈话:你这儿子要么很有出息,要么就是坐监狱。后来在妈妈和老师双方协同努力下,撒贝宁才走向了正确的道路。

“神童”程桦的故事也看得我心情跌宕起伏,程桦多才多艺,写的字就像印刷体一样美观,除此以外,绘画、书法、作文、朗诵、表演,每一样都出众,是学校的明星人物。然而学生的成长之路并不是一马平川,程桦在荣誉和夸赞中成长,开始沾沾自喜骄傲自满,甚至谈起了恋爱,成绩一落千丈,眼看就是要落入平庸学生的范围啦,可他还叛逆自我,跟父母吵架,甚至离家出走。李镇西老师气急败坏之下在一千多师生面前狠狠教训了程桦,让他蒙受“奇耻大辱”,在“受挫教育”之后,又在家和程桦进行一次认认真真的心灵交流,最终考入北京大学。

读完《爱心与教育》,我觉得全文的感觉就是“真”,真案例,真情感,真反思。甚至有些不那么好的例子李镇西老师也照实写,比如刚当老师时气愤之极打了学生,比如心情不好时发现学生讲话就痛骂了学生,甚至用词恶劣,事后了解到该学生不是讲话,而是给近视的同桌读黑板上的题,于是李镇西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真诚道歉,还帮该学生值日来惩罚自己。

读完此书还是很有启发,首先李镇西老师也是一线老师,他没有高谈理论,他讲的教育案例我都看得懂,其次,李镇西老师很真诚很实诚,他坦白自己并不是什么专家,只是喜欢教育,并把教育实践中的幸福、困惑、方法、技巧、困惑等进行了梳理和记载。其实我觉得李镇西老师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扎根在教育领域,培养了一批一批的学生成才,这就是真正的教育专家。

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言,在教育领域,有很多这样勤恳扎实的老师,其工作态度,其奉献精神,都令人敬佩。又是一年毕业季,今年毕业典礼上,看到那些师生因为不舍离别而哭泣的画面,真的非常感同身受,老师是这个世界上跟孩子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只有老师,会和家长一样地期盼孩子成才。也许教育行业总有一些素养不行的老师滥竽充数,败坏了整个教育行业的名声,但其实,还有千千万万像李镇西这样的好老师,撑起了教育的希望!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少点抱怨,多点实干,为教育行业奉献自己一份力量。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15

在暑假闲暇之余,我有幸读了李xx老师写得《爱心与教育》。这是一本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和他的学生们之间一则则深动感人的故事。

读完李镇西老师的这本教育手记,让我思考到这样一个问题: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在这本书中我找到了答案:拥有一颗爱孩子的心!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爱的教育”。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李老师就是带着这样的一个基本条件去做好老师的。他说:“爱学生就必须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每个孩子都会引起他的兴趣,如孩子们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孩子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孩子们的快乐和痛苦有哪些,这使李老师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连他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为了他的朋友,可想而知李老师在孩子们的心中是多么富有影响力的一位老师啊!

在书中一个典型的案例深深吸引了我。有一个学生的名字叫万xx——一个典型的双差生。它父母离异,家庭复杂,先后和父母的新家庭居住过,和爷爷奶奶共同生活过,也和社会上的一些混混有过一段流浪的生活。李镇西从激励其自信心入手,让自己和班集体共同关心他,用爱感化他,使其脱离过去那种不良的生活,从最初的勉强接受,到后来自觉的去除身上的不良习惯,行为反复,以致后来坚决与社会上的小混混断绝往来。然后再想方设法从万同的学习基础出发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共同为其留特殊的作业,进行特殊的考试,让一个在绝望、孤独中长大的孩子看到了希望,成为一个因为自己活着而让别人感到幸福的人。实际上,李老师的做法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师爱,也可以说是他对学生所做的越过我们一般教师能够做到的。尤其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功利的社会里, 作为教师还是应该有最为纯洁的思想,用一颗纯净的心去对待我们的学生,为学生的生活注入一股清泉。

如果每一位老师都能像李老师一样觉得工作是幸福和快乐的,那么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将会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和谐。作为老师,不求轰轰烈烈,只求对得起我们的孩子们,让他们能共享教育的阳光雨露!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集合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