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读后感

时间:2025-11-12 19:41:23
彷徨读后感10篇

彷徨读后感10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彷徨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彷徨读后感1

苑子文的一句“不是没有挫折,而是一路都在认真选择。”触动了我的心,他的成功离不开他认真的态度。

从书中,我可以感觉到苑子豪是一个有些许自恋的大男孩,嘻嘻哈哈,打打闹闹,为自己勇敢的活着;他的文笔幽默风趣,读起来趣味十足;苑子文的文笔相对成熟一些,思维更加严谨,角度更富有逻辑性;我从文字里可以读出他稳重、坚韧的品质。

或许因为年龄相近,引发的共鸣很多。回想起自己的青春,和他们所写的故事在相似中又有种种不同。高中时代的自己,远没有苑子豪那般努力,没有像他那样破釜沉舟的勇气。那时的我,理综和数学不是很好,我总是不愿意自己控制时间去刷试卷,吃不了钻研难题的苦。

前几天听电台,意外发现了一个词——“逆商”,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在苑子文和苑子豪的身上,我看到了不低的“逆商”。苑子豪在高考前的.自主招生中失利,消沉了一段时间,重新拾起北大梦;苑子文在组织一场大型比赛时,遇到赞助突然撤资的意外事件,倔强、近乎偏执的他在所有人都以为没有办法的时候,拉到了两家全额赞助,他那不服输的性格真的值得我好好学习。他在文中写到:“我所有的努力和执着,都在那一句‘我没输’里得到了最好的印证。”

文章中故事里面的主角都有各自的特点,有人委曲求全,有人我行我素,有人为爱拼搏,有人因爱堕落。这里面大都是一些关于爱情、亲情、友情的故事,在情谊中夹杂着梦想。以前的我一直认为,每一个成功的人从很早开始就有自己想要实现的梦想,一直没有找到梦想的自己注定无法成功。看完书后,却发现并不是这样。有许许多多的作家,他们一开始从未想过要成为一个作家。苑子文在书中写到:“我们一直都有梦想,也一直在否定前一个梦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把梦想定义得更实际。”从实际出发,体验实现梦想的喜悦,或许这一个个目标称不上梦想,只能算是努力的方向,但我觉得拥有更实际的梦想更有意义,哪怕只是短期的一个目标。

转眼间,我已经是大四,年龄比苑子文、苑子豪写这本书的时候还要大。回望自己的大学时光,说不清具体留下了什么。我没有像亲朋好友期待的那样活的光鲜亮丽,依旧穿着自己喜欢的卫衣牛仔裤,过着自己觉得合适的生活。在我的青春里,数学公式会遗忘,英语单词会陌生,甚至是之前背的滚瓜烂熟的文言文也会变得磕磕绊绊;但在青春里遇见那些人、那些事却能印象深刻。果然,在记忆长河里留下的都是那些有血有肉的人。

苑子豪的一句“毕竟学会接纳自己,才能刀枪不入。”活了这么久,何必跟自己过不去呢?我的过去,都真实的存在着,属于我自己,也只有我最清楚它的一切。在不想被掀开时,可以拒绝,毕竟我是它的主人。纵使它有千疮百孔,我也要坦然接受。现在的我,能做的大概就是学着给失败和跌倒做减法吧!

青春里的我们,年轻又彷徨,平凡又坚强。

彷徨读后感2

《彷徨》透过旧社会的人,物,事编织出11个短篇小说,蕴涵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陋习,是一本由字组成的20年代的相集,细阅下能从字里行间找出作者愁绪的踪迹,愁如书名,正是彷徨。人都有彷徨的时候,孤独无依,进退失据,谓之彷徨。无论故事情节有多精彩,文笔有多流畅,也掩饰不了其中心总是围绕着彷徨一词,在不同的情景中体现出这种与犹豫不决或后悔联系在一起的心情。

鲁迅先生的这11篇小说中每篇均能寻到彷徨的轨迹。

在《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曾有希望最后又幻灭的妇人,失去丈夫儿子,亦没有梦想和目标,就这样碌碌无为地面对着冰冷的生活无止境地彷徨下去,直至死神的怜悯。

《在酒楼上》写的是"我"的旧同事吕纬甫,叹说人匆匆一生,生死只是一个圈的起点跟终点,挣扎无效,摆脱不了,对人存于世的意义感到彷徨。

在《肥皂》中,肥皂本是一种洗掉污迹的东西,但社会上的病态又如何洗掉了,社会的陋习想求变却无力,为国家的前景感到彷徨。

《长明灯》中的疯子想把长明灯打灭,最后却被他的叔伯长辈锁在庙里的厢房之中,想说的只是想打破人们传统又不切实际的迷信,但在根深蒂固的基础下该如何连根拔起植入新苗呢,这也是对社会的.前景感到彷徨。

在《示众》中,主角不是被示众的人,而是围观的人,不问被看者为什么示众,也不问自己为什么要看。只是要看,便看了,这种不正也是中国人长命百岁的恶习吗,彷徨的也是如果改变这个患病的社会。

在《高老夫子》中,以为借高尔基的头衔便高大起来,往日的朋友不能与自己相提并论,实际上还是那胸无点墨高夫子,无论把一只猫打扮得怎像狮子,它还是一只猫,本质上并不会改变。

在《孤独者》中,魏连殳跟吕纬甫有所相似,只不过魏连殳最终以死去诉说人生道路上的彷徨而已,有起有跌的生活让人有所觉悟,可明明这一刻已觉悟,可一转弯又陷入彷徨中,反反复复何时才完,生始死终,借死逃避彷徨或者也不失一个好方法。

在《弟兄》中,对于弟弟的病,为兄所受的煎熬不单是为弟弟的病而愁,更有从最后看出是否可以把弟弟抛出街外以免传染自己传染性的内心矛盾,两种思想的激烈搏斗便是想透示对人性的彷徨,犹豫不决不是兄没有情,而是为情死的觉悟并不是人皆有之,敢献出的固然是伟大,不敢的亦属人之常情,何来对与错。

在《离婚》中,一个乡下妇女以泼辣震慑众人,但在有势的官一声下变得惊慌失措,强烈的对比全因中国的制度上,两千年来中国均是封建统治制度,这种专制性压得人们不能畅所欲言,为国忧心。

彷徨二字足以总结全书,每一个人都一样,是生为起点,绕了一个小圈子,然后回到名为死的终点。不同的只是所绕的圈子的大小,这路上便是沿着彷徨去前进。

彷徨读后感3

《我们都一样,年轻又彷徨》是北大最励志双胞胎苑子文与苑子豪合力所著。初闻兄弟俩的名字在一档综艺节目里,刚出场时我以为他们俩是同一个人,结果节目组对他俩进行了不同的访问。这时我才睁大眼睛看节目下方的标题“北大双胞胎兄弟——苑子文苑子豪。”

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由苑子豪执笔,原因是哥哥“让贤”,所以后半本由苑子文书写。我喜爱这本书不因为它华丽辞藻,不因为它平易近人,因为它收藏过往。

青春,这个充满喜乐哀愁的字眼,同时又温暖着我们的文字。对于我来说,我的青春才刚开始。哦不!已经开始了。从初一就已开始,从褪去身上青涩开始。

我,相貌平平,小家碧玉一枚,挑食,兴趣不多,喜欢一个人呆着,又很依赖他人。四年前,踏着清晨第一缕阳光步入初中校园,翻开人生新篇章。我当时进入班级,空位所剩无几,不得不在一男同学旁落座。四周瞅瞅,小学同学离了我一个“漂洋过海”的距离。我的 ……此处隐藏4623个字……像是一根根黑布条紧紧的缠住我们的眼,使我们看不清抵达自己内心的道路。

痛苦地呐喊,为何听不到一丝声响?艰难地伸出双手,为何感觉不到自己的模样?我究竟是光明天国的幸运儿,亦或是连接暗黑世界的地狱使者?美好的外表究竟是内心的写照,亦或是压抑内心暴乱的最后一层伪装?真实的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

世界把你的棱角一点点磨平,把每个人变成相同的样子。但每个人不可能完全相同。世界喜欢那些按照它的标准生产出来的完美的人,但这并不意味那些"格格不入"的人就无法立足。有些人疏于思考,懒得为自己的行为把关,只求不违反别人的禁令,这无疑符合生活规律,但却丧失了自我个性。有的'人仍坚信自己,奋力打碎了周身的一切,如鸟般破壳而出,发现真实而独特的自己。

每个人都有不足,但这并不是决定一切的巨大的缺点。兼具优与憾的你才是真实的你、独特的你。不必因为一点小瑕疵就否定自己,不必想方设法地去伪装、去掩饰,从而让自己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甚至迷失于虚假的自己中。并不是你只要比别人差上一些,就真的会有一把枪把我们从这个世界上扫除。每个人都是无可取代的一个点,世界的现象在这个点上交错相遇,仅仅这么一次,此后不会再有。所以每个人的故事都重要,都永恒、神圣。

"每个人的生命代表一条通向他自己的路,代表他在这条路上所做的尝试,代表他在这幽微小径中得到的启示。"

人人都尽其所能地寻找自己,哪怕真实的自己可能有着诸多缺陷,但要学会接受缺点,正视它们,因为它们的的确确是我们的一部分。

放下平时令自己痛苦到窒息的伪装,包容自己的一切,回归自己,然后轻装上阵,不断前行……

彷徨读后感9

谁没有过少年?谁的少年没有彷徨和困苦?但是,大多数人走的是一条容易走的路,我们走的是一条崎岖、艰难、困苦的道路。

这就是黑塞所描绘的那个彷徨少年,从困惑、欺骗、堕落、沉沦,再到自我寻找、矛盾碰撞、逐渐坚定的成长路程。

这一路上,少年会遇到各色人与事。因为微小不过的事情,被他人利诱、恐吓,进而去欺骗家人、朋友,却又无从诉说。在这个过程中,矛盾、挣扎无时无刻纠缠着少年,内心的失落、责难只能自己往心里吞。因为他人一次次地紧逼,少年一步步地逃避退缩,那个年纪的敏感与无知,无力与彷徨,都在黑塞的笔下淋漓展现。

回想少年时代,心灵正处在初探外界的过程中,会不断的触碰、尝试,或是未知,或是禁忌。谁没有难以启齿的秘密,谁没有无处言说的纠缠,好在总有朋友、亲人出手相助,化解内心郁结的伤痛。

而朋友或亲人的相助,则像一个标杆或者旗帜,指引着少年向前走。就如同小时候,一个人走夜路,面对墨色的夜,内心总有英雄人物的感召或是指引,给自己鼓舞,激励自己向前。

对于世界,对于周遭,对于眼花缭乱的信仰,少年也会充满疑惑,想去探索,实验,甚至去经历,然后,另一方面,又谨小慎微,犹豫不决,哪里来了勇气,心怀不惧;哪里来的胆怯,彷徨无措。这都是一个少年的内心戏,更多时候,不仅是少年、成年、老年,我们是不是都在与自己的念想打架。

内心的欲望,现实的残酷,理想中的乌托邦,眼底下的钱车房。如何探寻内心的声音?如何打开心房的锁扣?

黑塞说,你必须寻找你的梦,然后道路才变得容易些。不过没有一个梦会永远继续下去,每一个梦的后面都有另外的一个梦跟随着,因此,人不应该特别依恋着任何一个单独的梦。回到当下,有人说,很多人都很忙很累,但很多人都不快乐。现代化的生活节奏、都市化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像在履带,不停的运转、机械,然而,却少有人停下来反思,从内心出发,寻找自己的`所爱。

少年的彷徨,成年的捆绑,原来,所谓的成长是一个没有始终的话题。只不过,所面临的处境和心境大相径庭。

少年时的自欺欺人、挣扎矛盾,成年后也许还会有,但是不是理应更加成熟,更加豁达,也更加智慧呢。当一代又一代的少年成长起来,面对来时路,是不是更加坦然,更加无畏。

在少年经历了恐吓、挫败、堕落、彷徨、迷惑后,那个画像上的人,现在已经不再局限在梦中,不再是仅仅画在纸上的人了,而是生活在少年内心生成了一个理想,成了强烈的自我。

当你迷惑,要敢于试探,当你彷徨,要敢于向前,当你深处堕落深渊,要敢于自省自律,当你曾是少年,你理应从来无惧风险,而当我成年,是否心怀少年。

少年从彷徨到坚定,也是在认识到自己、寻找自我。

无论少年抑或成年,当别人都走在一条容易走的路,而我们走在崎岖、艰难、困苦的道路上。

彷徨读后感10

如今都市生活笼罩在一片雾霾之中,人们是否感到彷徨,不为人所知。但在封建时期的旧社会中人们身处一个乌烟瘴气的社会却不自知,唯有那新文学一派的人意识的了,在那个“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社会中,新文学的代表人物——鲁迅先生为世人感到彷徨。

无论是鲁迅本人,还是他笔下的人物,都是在看与被看中所彷徨的。鲁迅先生少年时怀着一颗救国的心到日本留学,一开始的他以为国人的病是可以靠医学可以救好的,可是,在他看到日本人处决中国人的时候,日本同学看不起中国人,他醒悟了中国人患的病是心病,他毅然决然的放弃了在日本继续学习的机会,回到国内,通过文字来唤醒国人的灵魂。他在看与被看中觉醒,弃医从文。

细细想来,鲁迅笔下的人物也大体实在看与被看中反映社会。“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将会过去,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要来临。”祥林嫂无疑是鲁迅笔下著名的人物,她一开始期待这美好的生活,但却在一次次无情的遭遇中失去了对生活的期望,最终走向死亡。祥林嫂一开始是五叔家的帮工,日子过的还算不错,但她的婆婆却让她改嫁,最后丧夫丧子,被人看的目光也不一样了,原本以为捐个门槛就可以洗清罪过的她,最后还是惨死街头。与其说杀死她的是寒冷,不如说是世人的目光,她失去了原本应该属于她的东西,人们的目光使她生活在冷漠与无情之中。

我们永远无法挣脱生活。鲁迅冷冷道来,铺开了生活绝望的巨网。网中的人可以选择挣扎或不挣扎,而结果都是一样的。灰暗的调子挟着湿冷的风席卷而来,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地在生活的泥沼中沦陷,无论他或她以何种姿态与生活对话,无论他们是逆来顺受地妥协麻木不仁地顺从还是孤独地守望心灵月亮。而鲁迅站在高处,热肠挂住,冷眼看穿,如一个造世主看着他的子民们匆匆奔赴命运既定的悲剧走向。

孔乙己也是鲁迅笔下一个栩栩如生的角色,咸亨酒馆是他经常去的地方,他虽然是个读书人,但却始终与功名无缘。鲁迅先生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将孔乙己这个人物逼真的描绘了出来,孔乙己最后因为偷窃被人打断腿后最后一次出现在咸亨酒店了,之后就再也不见踪迹了。是否真有孔乙己这个人,现在也无从考证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那个时代,像孔乙己这样的`人物绝不在少数,鲁迅先生深刻的剖析了当时的社会现象。

他伫立在苏醒了的人群的最前端,以笔为剑,刺向敌人的心窝,为棍,敲击麻木沉沦的国民,为杆,撑起中国血染的希望大旗,他点燃了希望的火焰,打破了固执的铁屋,唤醒了沉睡迷茫的灵魂,这就是一代文豪——鲁迅和他的作品《彷徨》。

《彷徨读后感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