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启示》说课稿

时间:2025-05-08 22:14:52
《钓鱼启示》说课稿

《钓鱼启示》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钓鱼启示》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钓鱼启示》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今天我要说课的课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第一篇课文《钓鱼的启示》。下面我将从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教法的选择、

教学过程的预设四个方面作简要的说明。

一、 说教材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叙事的文章,全文共

11个自然段。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我”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

“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鲈鱼,父亲却让“我”把鲈鱼放回水里,使“我”懂得“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这样的启示,这一启示让我受益终生。很明显,这是一篇适合对学生进行社会道德品质教育的好教材。

二、 说教学目标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阅读能力也日渐提高,能初步的把握

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初步养成与他人进行交流阅读感受的习惯。基于对教材的把握和学情的分析,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度,制定了一下三个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并积累捕捞、操纵、沮丧、诱惑、皎洁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父亲要“我”把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感悟从钓鱼中获得的启示。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文章中深刻的做人道理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精读重点语句和段落,体会从钓鱼中获得的启示。

三、 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的重

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采用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情景教学法:教师通过导入创设情境,通过朗读感受情境,让学生入境动情。

朗读感悟法: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当运用语言渲染,引导想象,鼓励学生多读多想,读思结合,以此来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及其段落。

在学法上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自悟,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以此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 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具体说说我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以及设计理念。

1、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所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所以,在上课前,我会这样提问:同学,你们钓过鱼吗?如果你们钓到了一条大鱼,你们又会怎么做呢?今天,老师带你们认识一位小男孩,在他11岁的时候,钓到了一条大鱼,但是却又把鱼放回了湖中,而且还从中得到一个受益终生的启示,你们知道是什么吗?现在老师就和同学一起去认识认识这位小男孩,学习学习这钓鱼的启示。出示板书:钓鱼的启示

用这这样子的方式引出课题,能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接着再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上面创设情境中,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已经对本课产生了一定的兴趣,所以我很自然的安排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并且有两个目标:本课的生字词,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五年级的字词教学并非可以悬空,教师在课堂中也应该有所体现。我采用的是读——讲——读——默的方式,先指明学生读,再让个别同学讲一讲难写的或者难度的字,再全班读一读,然后把难写的字在边上写一写,默一默,或者在书本上圈出来。对于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样的问题,相信对于五年级的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中,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话讲出来。

3、 细读课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在第三部分,更多的是品读课文,但是如何切入也是一个难题。我想,让学生找出钓鱼的启示并不难,但是要让学生理解钓鱼的启示却是有一点难度的。所以,我再次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钓鱼的启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得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读了这句话后,请学生质疑: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呀。

道德、是、非、难这些和钓鱼有什么关系呢?我请学生认真朗读课文三到九自然段,找出文中我心情变化的句子。不难发现,“我的心情首先是得意,接着是急切,然后是难过和委屈,最后是不舍。

在这里我紧紧抓住两个点进行研读。第一个是我“得意“的句子,也就是第三自然中描写鱼非常大非常漂亮的句子。我要求学生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这些句子,让学生感同深受,明白我为什么会这么不舍这条鱼。挖掘文本语言的训练点,增强语感,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第二个点是“不容争辩”。我会分二个步骤丰富这个词语。第一,紧紧抓住“盯”这个词,理解父亲在不容争辩态度产生前的心理变化,让学生明白父亲也是经过一番挣扎才决定放走这条鱼的。二是让学生懂得,面对父亲要我放走这条鱼时,我的心情的变化过程,从得意,急切,再到难受委屈,最后到不舍。

这部分有大量细微的心理描写,让学生反复朗读,以读促悟,体会道德实践中的难。

4、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用自己的行为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所以,我会适时引导学生: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也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诱惑,你也会遇到像文中所说的大鲈鱼,这个时候,你又是怎么做的呢。我相机出示各种情景,如在商场里营业员多找了你钱,在路上你检到喜欢的玩具,老师多给了你分数,遇到这些情况时,你是怎么做的。

学生在经过激烈的讨论交流后,从而明白要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社会道德人,此时,课文的重难点就得以突破了。联系学生的实际,这样就能将教书与育人,读书与做人,读文与明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起来,让学生读进去再走出来,启迪学生的人生。我趁势进行总结:同学们,正确面对每一件小事吧,拒绝诱惑,面对道德抉择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做个有道德的人,这样你的人生必将走向成功。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钓鱼启示》说课稿2

一、 说教材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叙事的,全文共11个自然段。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我”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

“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鲈鱼,父亲却让“我”把鲈鱼放回水里,使“我”懂得“一个 ……此处隐藏22642个字……>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所以在深入研读课文的时候,我选择小组合作学生。围绕“为什么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而父亲却坚持要我这么做。”这个问题,小组合作交流,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学生汇报自学情况,在回答我为什么不愿意放回鲈鱼的过程中,感受我心情的变化,讨论之后,出示课后思考题,体会出我由得意——急切不理解——乞求——无可奈何 依依不舍;分析理解爸爸的态度时,体会出爸爸在道德抉择面前毅然决然的态度。抓住一个“得”字,理解出父亲态度的不容置疑。

阅读感受是独特的,感情朗读的表现方式也是千差万别的,所以在理解出人物的感情变化后,有感情朗读成为必然。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再次感受钓到鲈鱼的快乐,面对道德抉择的艰难。

至此,长大成人后的一段文字便自然走到我们面前。抓重点句子理解道德的是与非的问题虽然对与这些孩子来说有些难度,但充分地朗读,大屏幕出示生活中一些事例让孩子们从字里行间体会出诱人的“鱼”指的是:让人心动的诸如金钱、地位、荣誉、包括哪些暂时带给人一点方便,一点好处的事情。结合前文,能在无人知晓,只有自己知道没有到时间的情况下,能讲钓到的那么大,那么漂亮的鲈鱼放回湖中,从而体会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实践起来却很难”的道理。重难点的突破有时候很难,但水到成渠,学生就很自然地理解了这个问题。

(四)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生活中,面对就如那条鲈鱼一样诱惑,有一位能如作者的父亲那样严格要求你的人,会成为你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完成作业:根据提示写句子:

三十四年前的那个夜晚是一个怎样的夜晚?(可以写月色,也可以写事情,还可以写得到的启示)

《钓鱼启示》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它是一篇论理型的文章,主要写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亲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本文分为钓鱼、放鱼、启示三部分。

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细腻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3、从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每个人都应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由于本课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比较多,所以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教学难点确定为:抓住重点句,体会詹姆斯钓到鲈鱼和放鱼的心情变化,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针对本文的特点,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朗读感悟法。讲授法可以让教师系统地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朗读感悟法,教师应运用语言渲染,引导想象,鼓励学生多读多想,读思结合,以此来引导学生理解文中重点语句。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采用

1、目标导学法

让学生在上课之初就充分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

2、情境激学法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3、讨论—比较法

针对学生情况及本课的重点、难点,采用问题比较法、谈话法、讨论法相结合。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引导学生在读中自悟,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以此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合作精神,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新课,我们来看一下课文题目。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启示”是什么意思? 课文中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 为什么钓鱼会

使我从中受到启示? 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解决疑问。 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鱼钩、小心翼翼、诱惑、告诫、实践”等词语)。

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或者是听范读),教师请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重点是找出作者在钓鱼的过程中心情发生变化的词语,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根据学生板书文章脉络。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3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请学生先默读再分组讨论。在教学过程中,用一个能统领全文的大问题来引导学生学文,即:为什么“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而父亲却坚持要“我”这么做。我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环节4拓展延伸

在这一环节里,让学生转换角色思考,并分小组讨论: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把鱼放了吗?为什么?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才容易与詹姆斯的心理产生共鸣,受到启示。

环节5课后作业

我想让学生写一篇小作文,主要把他们经历过的一件事情所带来的启示写下来。有利于让学生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

四、说板书设计

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钓鱼的启示

钓鱼:得意、高兴

放鱼:急切、着急→委屈、乞求→依依不舍、伤心

启示:严格教育

道德实践

勇气和力量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钓鱼启示》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