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说课稿

风筝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风筝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风筝说课稿1一、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憧憬”“垂头丧气”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通过自由读、默读、个人朗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书,以读促理解,感悟课文情境。
3、体会小伙伴做、放、找风筝时的“幸福”;学习小伙伴们在伤心失望时仍然充满希望,不断找“幸福”的信心和勇气。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难点是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三、学习方式
1、我国语文教学有“熟读、精思、博览”的优良传统,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他认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使之见于书,入于目,出于口,明于心,真正达到口诵心惟,使之能和谐发展。”我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由读、默读、个人朗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书,以读促理解,感悟课文情境。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互相质疑、解疑,进行朗读评价。
四、教学思路:
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用多种方法读书,以读促理解,感悟课文情境。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根据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我将本课设计为如下环节:
1、联系生活经验,导入“风筝”。
“谁愿意把自己放风筝的心情跟大家说说?” “放风筝给童年的“我们”带来了哪些乐趣?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呢?”我们一起继续学习课文。
2、感受“憧憬”,体会读书。
引导学生找出“我最喜欢的部分”。
(1)做风筝
(2)放风筝。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3)找风筝。
课件出示以下句子:
“我们急切地盼望能找到它,让我们一起去找找风筝吧。”
学生默读句子,提出疑问。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在什么情况下,你才会垂头丧气?” ③学生连起来自由读这几句话,整体体会“我们” 当时心情的变化过程;小组内读一读。
课件出示:
“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齐读)
3、引导想象,拓展学生的思维
“故事的结尾没有说我们能不能找到那失去的风筝,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同学们,找到‘我们’的‘幸福鸟’ 了吗?我们仅仅是为了寻找一只风筝吗?还在寻找什么呢?”
学生展开想象,小组交流。
4、总结全文
(结合板书),我们在寻找幸福鸟带给我们的快乐、幸福和憧憬,我们是在寻找我们幸福的寄托!总有一天,我们会找到我们的“幸福鸟”。
师生齐读最后一段,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风筝说课稿2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孩子们:
你们好!今天,我向大家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20课《纸船和风筝》,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是围绕“与人友好相处,团结合作”这一专题来写的,它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带着谅解,带着浓浓的真情,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友谊的长桥。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
针对本课教材的特点和二年级孩子认知、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正确、美观地书写“幸、福”两个字;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建立友谊时的快乐,失去友谊时的痛苦,以及寻回友谊后的激动,愿意与同学建立友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生字,积累词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感受友谊的珍贵,懂得与人友好相处。而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得到友谊的快乐和失去友谊的痛苦,体会松鼠和小熊的情感变化,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以读为主的主体教学法。”本课教学分为两课时,我今天说的是第二课时。本节课共分为五大环节:
一、复习字词,导入新课:
二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仍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上课前要复习巩固生字,教师运用多种形式:齐读、开火车读、用字组词、用词说句达到了积累运用的目的,又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亲切地说:“大家都和生字宝宝交上了朋友,这节课我们再读读这个童话故事,分享松鼠和小熊那浓浓的真情。”教师富有童趣的语言把孩子带到了童话王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细读课文,感悟内容
自读自悟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设计教学时,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在自主读书中融入情境,体会课文内容。在教学中安排了有层次的朗读感悟:
第一个层面: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为了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先指名分段读课文,边读边想,你都读懂了什么?当学生回答出是纸船和风筝传递了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时,进行
第二层面的教学:通读课文第一部分,体会得到友谊的幸福。
课文的第一部分1——6自然段主要表现了松鼠和小熊互赠礼物,彼此拥有友谊时的快乐。首先,教师边说边板画出“高高的山,清清的水,绿绿的小草,美丽的花,这就是松鼠和小熊住的地方。”这样运用简笔画的形式进行板书,使学生融入到故事情境中,然后自读第一部分课文内容,边读边体会是什么让他俩成了好朋友?纸船和风筝是怎样让他俩成为好朋友的?学生在汇报读文感悟时,教师抓住两个不同的“飘呀飘(漂呀漂)”体会风筝、纸船飘(漂)的很远很美,“乐坏了”体会到松鼠与小熊的欣喜,当学生的情感与两个小动物的欣喜和快乐产生碰撞时,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学生的读书会有感而发。真正体验到友谊的幸福。
第三个层面: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体会失去友谊的痛苦。
课文第二部分7——11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也是故事最动人的地方。教学中侧重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首先,伴着音乐,教师用变化的语气说:“是啊,有了好朋友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啊,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件小事吵了一架,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他们俩多难过啊。”由此学生的情感与动物的难过之情融为一体,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体会松鼠和小熊难过的心情。在学生 ……此处隐藏26687个字……己把这句话再读一读,边读边做动作,一会儿,找同学上台表演。
(3)指名表演(一人读课文,两人表演)。学生评价。
(4)全班齐表演。
(设计理念:儿童在兴奋的时候,他们会通过各种情态把课文内容表现出来。我抓住这个特点,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角色去感受,去想象,去体验,去表演,使他们得到心理的满足。这样,学生读得兴致勃勃,演得津津有味,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如见其景,如可触摸,从而进一步激发情感,感受放风筝的乐趣。)
除了这里,你还从文中哪些词句体会到小伙伴们的快乐?
课件出示: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喊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1)说说你的体会。(快活地叫喊着、拼命地奔跑)
(2)如果你就是那些孩子,你们会叫喊什么?
(2)让我们一起把这种快活喊出来吧。(齐读)
你还从文中哪些词句体会到小伙伴们的心情变化?
课件出示: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1)小伙伴们的心情有了什么样的变化?(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2)谁能说说“大惊失色”的意思?(非常吃惊,脸色都变了)
(3)怎么叫千呼万唤?(呼唤的次数多,人数多就是千呼万唤。)他们在呼唤什么呢?
(4)指导朗读
指名读,读后评议。齐读。
(设计理念: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这一环节是在总结学习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通过自学,找出重点词句,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小伙伴们的心情变化。这一部分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在读中有所得。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C.放学第5-8自然段,体会找风筝的心情
过渡:风筝飞走了,我们千呼万唤。最后,我们找到风筝了吗?请自学5-8自然段,体会小伙伴们找风筝的心情。
1.全班交流
(1)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是啊,你体会的很好,他们伤心的哭了,你还从哪里看出他们的伤心?
(2)理解“垂头丧气”
a.谁能做一下垂头丧气的样子?
b.齐读体会他们失望的心情。
课件出示:“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3.想象写话
(1)我们找到了吗?作者没有给我们答案,请你展开想象说一说。
(2)全班交流
(3)学生写,教师巡视指导。请同学们把你刚刚说的内容写在纸上。(提醒写字姿势)
(4)全班交流。
(设计理念: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文章开放式的结尾,意味深长,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是很难得的练笔内容,同样是语言训练的延伸,给了孩子们更大的空间去想象,在这里让学生以小练笔的形式让学生续写文章,把所想的变成文字抒发出来,从想到说到写,练笔变得有梯度,为以后的成篇成文作铺垫,同时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总结回顾,朗读全文
1.朗读全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再次走进文中,感受他们童年的美好时光,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全文。
(设计理念: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字、词、句、段围绕一个共同的主旨——中心思想而构成的有机整体。根据从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心理特点,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也应引导学生先对文章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再对各部分作具体分析,最后再回到整体上进行综合归纳,从而达到对整篇文章内容的准确感知和深入理解。)
2.总结。今天,我们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再有感情地朗读的方法学习了《风筝》一课,我们知道了作者做风筝时是充满憧憬的,放风筝时是快活的,找风筝时虽然垂头丧气,但也是为了寻找快乐。通过再一次读文,我们又有了更深的感受。老师相信,在你们的童年生活中,也有许多快乐的事情,课后,请同学们运用文中和课外积累的词句来说说或写写自己快乐的心情。
(设计理念:为了体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理念,我设计了如下作业:让学生运用文中和课外积累的词句来说说或写写自己快乐的心情。这一环节既培养了孩子主动积累语言的好习惯,又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好准备,实现了“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
七、说教学理念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方面的表述中,突出了还学生以“阅读主体的地位”。
据此,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坚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力求为学生创设快乐、自主、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融洽的课堂氛围中读中学,学中悟,悟中思,使学生拥有更多地自主学习、自主创造的空间。在学习过程中,还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一课改新理念。
风筝说课稿15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学会用连贯语言谈论自己见过的风筝,怎样玩风筝,表达玩风筝时心里的感受。
2、启发幼儿动脑筋想象发明一种与众不同的风筝,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引导幼儿主动地与同伴交谈,乐意在集体面前谈话,体验谈论放风筝时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教师事先组织幼儿玩放风筝的活动。
2、提醒幼儿平时多观察各种风筝。
3、教师准备一些特殊风筝方面的知识。
活动过程:
1、创设谈话情境,引出谈话话题。
教师采用猜谜语的方式引出谈风筝的话题,激起幼儿对谈论风筝的兴趣。当幼儿猜出谜底时,可以请他讲讲是怎么猜出来的,归纳出风筝的主要特征。教师提问:你们喜欢风筝吗?都玩过什么样的风筝?怎样玩的呢?玩风筝时感觉怎么样?
2、引导幼儿围绕话题自由交谈。
让幼儿自由结伴,相互交流关于风筝的所见所闻。教师轮流参与幼儿谈话,注意观察幼儿交流的情况,有意识地指导那些平日胆小的、能力相对差的幼儿,帮助他们主动地去与同伴交谈,在交谈中增强自信心。同时提醒那些容易激动的幼儿,注意倾听别人的谈话,培养他们的自控力。
3、引导幼儿拓展谈话范围。
⑴、集体谈“风筝”。请几名在自由交谈中讲得较好的幼儿在集体面前谈论风筝。让幼儿围绕着话题,说出他们平日看见的,或在电视、画报上见过的风筝。如:蝴蝶风筝、孙悟空风筝、和平鸽风筝、京剧花脸风筝、蜻蜓风筝等等。教师参与谈论,介绍特殊的风筝,交流放风筝的经验,知道在高处、空旷处、有风的情况下,风筝放得高。看见风筝越飞越高心里特别高兴。
⑵、教师用提问方式拓展谈话范围。建议提下列问题:
①、你想发明一种什么样的风筝?
②、这种风筝有什么特别的本领?
③、这只风筝飞翔在蓝天里会怎样呢?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