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说课稿

《牧童》说课稿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牧童》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牧童》说课稿1《画家和牧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课文以生动的叙述深深的吸引学生去朗读、去品味,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提意见的优秀品质。
下面,我就粗略地说一说我的设计思路:
一、识字教学:趣有法,法有趣
识字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首读课文,我让学生圈出自己不认识或读不准的生字,因为目标明确,学生乐于做。接着,请学生小组内交流学习,“看看怎样和这些字宝宝交上朋友”,学生兴致高,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但是,仅仅依靠兴趣是不够的,识字教学必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乐趣。这一课中,要求学生会认的字很有代表性,学生容易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和创造识字规律。看看怎样和这些字宝宝交上朋友的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比如认“戴”字,学生不光能读这个音,还能说“戴帽子”戴手套”“戴领巾”等等,老师鼓励大家边做动作边说词,真是学得既轻松又牢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用这种做动作识字的办法又解决了 “抹”“翘”“拱”等几个字。老师给学生赞赏,学生就会给老师惊喜,孩子们在高涨的热情中不断发现各种识字的好办法,如“驱”“墨”是由原来认识的两个字加起来组成的,“蝇”是由原来学过的“绳”字换偏旁得来的,“惭”和“愧”连在一起是一种感受,不一而举。
二、课文学习:读中品,品中读
让学生读书,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读书,这一点老师容易做到。但是,要学生愿意读、善于读、读后有收获,却不是每位老师都能做到的。结合这篇课文的特点,我的具体指导是:
1、教学生赏析。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一条重要途径是指导精读。
对于关键词句,要赏析,要学会咬文嚼字,不能一目十行或囫囵吞枣似的阅读。课文中说“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这里的“一……就……” 就值得品味,去掉这两个字念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自然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会在仔细比较、反复吟诵中有所感悟。还有“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这句,先突破两个重点词“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请学生结合绘画经验上黑板演示,是很直观和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在理解了这两个词之后,再抓住“一会儿……一会儿……”完整、连贯地体会这句话,学生头脑中的画面应该会更鲜活。我认为,学生只有深刻地体会了课文,才会深刻地朗读课文;否则,朗读只会是浮在表面和流于形式的。
2、教学生思考。不伴随智力活动的阅读是肤浅的。
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可以是学生主动质疑,可以是教师巧妙提问。但是前者要适当取舍,后者要精心设计。在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后再读课文,我的提问是:“课文中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个问题既有统领性,又有发散性。它能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将搜集的信息加以概括和提炼,同时又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人物身上谈开去,不受拘束和限制。学生这时你一言、我一语的感受,由浅入深的评价,都是积极的思想交流和碰撞。当牧童说戴嵩的画画错了,戴嵩把牧童叫到面前,和蔼地说:“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啦?”我请学生看课件,展示课文中的插图,然后提问:“你们知道图中哪位是大画家戴嵩吗?”学生无不兴奋,我让他们指出来,又追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学生表现得更踊跃,有的说从站的位置判断出来的,有的说从脸上的表情看出来的,闪现的是不同的智慧。戴嵩的话蕴含的信息很多,我于是发问:“们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分别抠住“小兄弟”“很愿意”“请你”谈体会,真真切切的感受使他们的阅读有了相当的深度。
3、创设情境,激发情感。有如临其境的情境,学生的体会才不会抽象模糊。
带着真切感受去读书,情感自然会飞扬。首先,注意让学生完整地把握故事情节。课初通读课文并说印象,起到了这个作用。课中尽管有几处语段赏析,但我不忘连缀起来阅读,使故事情节不割裂,大体分为两部分学习:一是戴嵩作好画,人们纷纷夸赞;二是牧童指错误,戴嵩虚心请教并接受。其次,注意揣摩人物。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是画家戴嵩和小牧童,他们各有特点,在朗读中我让学生仔细体会他们的表情、动作和语言,甚至猜度他们的心理。对课文内容有了理解后,我还请学生扮这两个角色,演故事的后一部分。我相信,只有让人物形象鲜活在孩子的眼前,才能把人物品质烙印在孩子的心上。
4、搜集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服务教学。
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生与故事人物的距离,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我搜集了大量的图片资料。一是来自中央电教管的资源库里戴嵩的画,齐白石和徐悲鸿的作品;二是从台节目里积累的图片 (如电子课本中的课文情景图);三是从互联网下载的真实斗牛图片以及李苦禅的画等。
课初观看戴嵩的《三牛图》、《归牧图》,既是学习欣赏,又是亲切导入;围观者纷纷夸赞,牧童说戴嵩的画画错了,是教学要突破的一个重点——到底错在哪里?这时候,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斗牛图片,学生的眼球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文字的理解就迎刃而解;最后,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欣赏图画大师的名作,是对学生审美情趣的无形熏陶。
《牧童》说课稿2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很有趣的童话故事。文中的两个人物,一个是尊贵的国王,一个是身份低下但又极具智慧的小牧童。国王为了证实有关牧童“别人无论问什么问题,他都能给出一个聪明的回答,因而远近闻名”的传言,故意出了三个常人难以回答的问题刁难小牧童。聪明的牧童依靠自己的智慧,出色地回答了国王的问题,使国王从开始的半信半疑到后来被牧童的机智过人所折服。
二、说“学情”。
学生对益智类的童话故事是很感兴趣的,但要让他们在了解故事内容后,说说牧童的回答聪明在哪里,作出简单的评价,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学时需要老师及时引导学生,针对国王提出的问题的难度,体会牧童回答的巧妙之处。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编排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教学目标(具体教学目标见教学设计)。
四、说教法。
根据教材特点,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教学此课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自读自悟法:通过静心地自由读文,自学生字,圈划有关句子,使学生养成边读边思的好习惯,从而提高他们自能读书的能力。< ……此处隐藏26891个字……”结合本校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为:
1.学唱歌曲《牧童》,能自然熟练地演唱。
2.通过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引导学生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能正确、熟练地演唱歌曲《牧童》。
教学难点:编创动作表现歌曲。
养成教育训练点:集中注意力,喜欢音乐,乐于表现。
教学准备:电脑、音响、媒体音乐素材等。
三、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确定
《标准》中还指出:“应充分注意这一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善于利用儿童自然的嗓音和灵巧的身体,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图片展示、录音范唱、教师示范歌舞、先扶后放等教学手段和看图说话、听范唱、模唱、编创动作表演等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复习已学歌曲。
老师播放歌曲《小雨沙沙》《放牛歌》,学生同步边唱边表演,老师与学生共舞。
(二)新课学习:
揭示课题,帮助学生理解课题。
《牧童》说课稿15一、说教材
《牧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古诗,本单元以“童真童趣”为主题,本首诗主要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表现出牧童心灵的自由自在,无牵无挂,自然放松。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充满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与追求。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编写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牧童、蓑衣、铺”等生字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默写古诗。
3、通过看注释、圈点批注、想画面等方法,理解诗意,并会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意。
4、通过古诗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与快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为了能顺利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重难点确定如下:
重点是:通读古诗,再通过看注释、圈点批注、想画面等方法,理解诗意。
难点是: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与快乐,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说学情:五年级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基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看图想画面等方法读懂古诗大意,但是,他们对古诗背后蕴含诗人的情感还不能深刻体会,此时,教师就应适时点拨引导。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曾经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突出重点,攻破难点,解决疑点,再结合本课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例如:初读古诗时,我让学生充分的把古诗读几遍,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再读古诗,通过个别读、齐读、对读等方法读出层次美,读出情感。其次我还运用了圈点批注法、点拨引导法,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去解决问题。
学法: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关键,可是学生获得知识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我首先引导学生学会圈点批注,运用圈点批注法阅读文章。可以在圈点中积累词语,在批注中感知语言,感知作家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这样课堂就会有了语文味。学生运用圈点批注法,就如拥有了学习语文的一把钥匙。例如:在初读古诗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边读边用斜线画出古诗的节奏,用圆圈画出不认识的字词,然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流,力求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次教会学生合作交流,学生在初读古诗的基础上,边读边勾画出重点词句,并在旁边处写上自己的感受,就疑难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以求明确,解决疑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总结规律。这种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敢于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我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根据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环节我借助多媒体回忆童年生活的情景,从而引入古代儿童的生活又会是怎样的?这样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多种感官,引发学生的思考,自然而然的会把学生带入文本。
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新课标指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学生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本环节我让学生充分的把古诗读几遍,学会圈点勾画,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组内互相学习,重点理解“蓑衣、铺”字,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借助一些图片帮学生理解词语,指导学生读通古诗,读出节奏。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
3、研读古诗,深入思考
阅读教学正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苏霍姆林斯基还说过:“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鼓励学生,不仅要读通古诗,还要想象画面读懂诗意,结合学法指导,重点采用朗读,圈点批注、合作交流等方法,指导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理。主要抓住以下三个环节:
(1)、出示自学任务。
(2)、学生自己对照任务自读自悟,期间自己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尝试解决问题。
(3)、小组的同学一起交流自己想法,我作为引导者,适时抓住学生交流的精彩词句、语段谈体会,谈作者用词的好处。
例如:抓住“铺”想象画面,品读“弄”感受情趣,想象“卧”感悟形象。然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去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我还鼓励全班同学敢于大胆对个别同学的发言做出合理的评价,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在品读中积累语文,在合作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4、拓展延伸,读懂诗人
(1)、学习古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也就是诗人的思想体现,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本环节我引入诗人的背景资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体会诗人对自由、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后我还出示了几首古代儿童诗,拓展知识,开阔视野,学生通过读,突出单元主题。
(2)、一节好课的结束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所以我针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布置让学生课后搜集更多的儿童诗去读一读(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阅读量。又达到了课内外知识相连接目的)
四、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课堂的浓缩,本节课我主要抓住学生对牧童的评价语言和作者情感表达的概括进行板书,这样结构清楚,层析分明,力求达到简洁明了,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五、说反思:
以上就是我预设的一堂课,本节课我主要是打破了古诗教学中逐词逐句的串讲串问,通过想象画面,抓关键词,品精妙处,进一步想突出语文味,不过课堂是生成的过程,课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跟预设有偏差的问题,但我会努力根据课堂生成的机智去随时调整、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