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井观天说课稿

坐井观天说课稿(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坐井观天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坐井观天说课稿1一,说教材
《坐井观天》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二课.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青蛙和小鸟争论天的大小,告诉我们像青蛙这样目光狭小,所见有限,还自以为是,是不对的,《坐井观天》位于本单元四篇课文中的第三篇,上承《捞月亮》,《狐狸和乌鸦》下跟《小马过河》.它处于由知识的学习向知识的运用转化的过渡位置,因此,它是本单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中的一步棋子,是从掌握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架桥梁.
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 ,学会7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比喻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四至七自然段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是教学的难点.
创新点
为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可采用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1)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学生模仿动作,理解词意;(2)做实验,体验观天.学生用纸圈成筒体会青蛙之所以认为天只有井口大,是因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它的视线,从而揭示寓意;(3)借助情境,动画演示小鸟漫游,体会小鸟见多识广;(4)设计跳出井口,启迪学生创造性地想象,深化认识.
二,说教法
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引导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再有,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贴近学生实际,可采用简笔画,录像,动片演示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为会学, 二是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自由选用读,说,背,演等学习方法,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做实验等学习方法,真正达到 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四,说练习
积累和运用是新课标强调的又一重要内容,在这个环节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精心设计练习,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1)学生听老师范读,听学生朗读,在听中感悟语言;(2)动画演示小鸟漫游各地后,让学生练说,抓重点词让学生练说,想象青蛙跳出井口后练说;(3)个别读,齐读, 小组读,分角色读,比赛读,引读等形式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4)布置学习课后续写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故事,延伸课文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说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说,读,练的教学思想,可安排两个课时完成.下面具体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从学生实际生活中,所见到事物谈起,说自己认为天有多大,引入课题,释题质疑.
(二)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借助图片动画弄懂落,井沿,在简笔画中贴图找青蛙与小鸟的位置.
(三)指导朗读,启发想象.重点引导体会问号和感叹号的语句所表达的不同语气,从小鸟漫游的画面想象走过的地方,领悟出小鸟眼界宽,看得多,见识多.
(四)突出重点,解决难点.(1)通过动作表演理解课文;(2)通过卷纸筒观天,懂得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大的原因.
(五)总结学法,引导自学.检查效果,完成练习.
(六)角色表演.假设情境,创造思维,练说:青蛙跳出井口的情境.
(七)归纳总结,提示寓意.
六,说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在板书中,我利用简笔画和图片吸引学生,理解课文,提示寓言,板书如下:
12,坐井观天
天无边无际
看得多 见得多
天井口大
看得少 见得少
坐井观天说课稿2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二、说教材
《坐井观天》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新课标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本课以寓言的形式,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向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争论天空大小的故事,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或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故事内容浅显易懂,但要挖掘深含其中的寓意,对孩子们来说却有一定的难度。《坐井观天》是本组五篇课文中的第一篇,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学生学习本组课文的先导,学习时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为本组课文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一课时中,我带着学生从读中悟,悟中读,反复品读青蛙和小鸟的对话,又利用简单的小实验,让故事深含的寓意跃然纸上,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巩固已学生字。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独立阅读能力。
(2)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寓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青蛙和小鸟的对话,体会青蛙鼠目寸光,自以为是的错误。培育学生看问题、认识事物时要站得高、要看得全面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根据文 ……此处隐藏26589个字……课文四至七自然段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引导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再有,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贴近学生实际,可采用简笔画、录像、动片演示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为“会学”;二是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自由选用“读、说、背、演”等学习方法,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做实验等学习方法,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流程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的教学方式,我安排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充分朗读,读中质疑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在上课的前5分钟内,我简洁地提出本课的教学目标之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这样一来学生对课文就有了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学生在读的时候,我要求学生做到读准字音,鼓励学生“比比谁读得流利、谁读得好,就奖他一面小红旗!”。学生们由于受到了小红旗的激励,课文读得可起劲了,有的学生边读边画,有的学生还加上了动作等等。在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我鼓励学生动笔勾画出弄不明白的词语和读不懂的问题,让他们大胆质疑。“同学们,我们比一比,看看哪个小朋友最会读书,能提出最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有的从课题中提出“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有的从课文中提出“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有的还从课后思考题中提出“青蛙和小鸟为了一件什么事争论谁说得对”等等。根据学生的质疑,我及时地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阅读课文穿针引线。
(二)、以疑引读,思后释疑
学生对自己提出的疑问,都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得到答案。我充分把握这一契机,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自己的角度,有重点、有难点、有目的地去读课文。“同学们,你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还是要小朋友们自己来解答。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通过看图,联系上下文想想提出来的词语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这些不懂的问题读课文后能不能弄懂,自己再读找答案。”在读的过程中,我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释疑,点燃思维火花,促使学生“多思”“苦思”。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画理解“井沿”即井口的边,并让学生张贴小鸟和青蛙各在井的什么位置;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大话”就是“吹牛”“不实在的话”;联系句子和上下文,通过读,找小鸟说的话:“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理解“无边无际”就是“非常大,大得没有边际”,并扩展思维“除了天无边无际,哪些事物也能说无边无际?”学生说出很多答案:沙漠、宇宙、大地、草原……于是我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出小鸟赞叹天很“大”的语气。学生通过质疑引读,在思考后自己解开了心中的疑问,思维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三)、读后悟理,角色体验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否真正达到,关键在于寓意是学生自己感悟出来,还是老师硬塞给学生。所以,明白道理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完成这一目标时,我要着重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抓青蛙说的“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天天”“一抬头”,借助青蛙坐在井底的电脑软件,让学生边读边思:青蛙为什么会错?最后得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青蛙的视线,它的目光狭小,所见有限,导致它把天有多大都弄错了。
2.抓青蛙的神态和表情。一个“笑”字引出了青蛙很自大,一点也听不进小鸟的话,还自以为正确。通过对“笑”字的揣摩,学生知道了,不学不问,不听劝告,还自以为正确也是导致青蛙弄错的原因之一。
3.通过对小鸟和青蛙正确、错误原因的分析,学生自己悟出了此篇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真正理解了“坐井观天”这则寓言,并引出“该怎样做”这个问题,学生们各抒己见,用学得的道理指导自己今后的学习、生活。
4.角色体验,我请学生们在小组里一个读青蛙的话,一个读小鸟的话,让他们也试着争论,这样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训练学生感情朗读。
四、说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在板书中,我利用简笔画和图片吸引学生,理解课文,提示寓言,板书如下:
12、坐井观天
天无边无际 --- 大的很
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要自以为是。
五、说教学反思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我认真地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我认为无论是从设计上还是从课堂实践中我的尊重了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六十个孩子就有六十只青蛙,六十只小鸟。他们有自己的独特感受。我拼弃了以前那种刻意去追求“标准答案”,哪必须得读重音,哪必须读拖长音或读轻声,而是充分的给时间让孩子自己去探究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互助中研究,合作中探索,充分地肯定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性以及独立性。
其次,我注重了教师的导与学生的自主有机结合。这节课我注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自己去明白其中的道理。同时也注意了如何体现老师的“导”。分角色朗读的训练,我完全放手让孩子自主学习。从学习的效果看,优秀的学生,有较强自学能力的孩子,自主学习的效果明显,能读出不同角色的特点。对于一些后进的学生,他们也能在小组的帮助下区分角色的特点,先自由练读然后再和其他小组成员一起读。这不仅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越性而且让学生们体会到了小组成功的喜悦。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其一,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训练机会。当我组织学生四人一组进行练习时我发现:学生们往往就练喜欢的角色,所接受的训练是单一的。我想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情景,让学生有更多的训练机会。这样才利于学生们整体综合发展。其二, 这节课我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尤其是让生生之间进行赏析性的评价,这使被评价的学生得到激励,感受成功的喜悦;但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却十分单一,如:真好、不错、真棒、好极了等等。我想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具有判断性、鼓励性和一定的高度。也就是说:教师在评价时不光要表扬学生还要对学生的回答作出一个判断,并用具有一定高度的语言加以概括,真正给学生以更多的知识。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