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调查报告

历史调查报告
在当下社会,报告十分的重要,报告具有双向沟通性的特点。一听到写报告马上头昏脑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历史调查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历史调查报告1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作为一名中国人,应当知道自己的姓氏的起源与历史。那么,“李”姓的起源与现状又是如何呢?
二、调查方法
1、查阅书籍
2、通过电子设备查阅资料
3、请教他人
三、调查研究情况和资料整理
1、“李”姓是《百家姓》中的第四大姓。根据20xx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李”姓人口高达1。3亿,大约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7。9%。
2、“李”姓的起源:相传,“李”姓起源于尧舜时期的大理官——皋陶。皋陶是舜手下的掌管刑法的官员。他的子孙就以官职为姓,将“理”相通为“李”。先有“理”氏,后有“李”氏。
3、“李”姓名人:从古至今,“李”姓英才辈出。比如:修建都江堰的李冰;飞将军李广;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诗仙”李白;唐朝著名乐师李龟年;明代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南唐后主李煜;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原名李尧棠的作家巴金……看来,“李”姓名人还真不少!
4、“李”姓地位:历史上唐朝皇帝均为李氏族人,除去武则天,共20位皇帝。当时唐太宗李世民还对有功之人进行了封赏,其中就有这一项——赐姓。唐朝的这段历史成为了李姓最辉煌的时刻。
四、研究结论
1、“李”姓人口密度很高,全球李姓有1。3亿人,为世界第一大姓。
2、“李”姓起源于上古帝王舜的大理官——皋陶。
3、“李”姓有很多历史名人,需要我们逐步的去探究和发现。
4、“李”姓皇帝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唐朝皇帝,这是“李”姓家族中一段辉煌的时刻。
历史调查报告2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班里只有我是姓潘的,大多数同学都姓李呀,姓王呀……那些姓氏比较多的同学经常开玩笑说:“我们一千年前是一家子!”有一次在词语手册上我看到了许多姓氏,这就引起了我的研究欲望:为什么姓潘的人在班里只有我一个,而其他姓氏会比较多呢?于是,我作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借助有关中华姓氏的书籍,阅读报刊杂志,网上查寻资料,了解潘姓的来源和潘姓的历史名人;
2、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并了解名人们的故事情节;
3、查访自己的家人(如爷爷、奶奶、伯伯、姑妈等)进一步了解潘姓人口和分布的情况。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1、获取信息的渠道——网络。主要了解潘姓的起源:关于潘氏的起源,史书记载有三种说法。一是《元和姓纂》记载,出自姬姓,是黃帝的后代。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毕公高在西周初年被封在毕,建立毕国。毕公高封其子季孙于潘,附庸于毕国。其地在今陕西省北部,子孙以封邑命氏。或言潘国被楚国所灭,亡国后的潘国人就有用国名作为姓氏的,从此改姓潘。二是《姓氏寻源》记载,出自芈[mǐ]姓,是春秋时楚国公族的后代。见于家传者始祖为潘崇。潘崇官拜楚穆王太师。《通志氏族略三》:“潘氏,芈姓,楚之公族,以字为氏。潘崇之先,未详其始,或言毕公高之子季孙食采于潘,谬矣。潘岳家风诗自可见。晋亦有潘父,恐自楚往也。汉有潘瑾,后汉有潘勉。三是出自北方鲜卑族。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拔略罗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潘”氏。另外,清康熙年间,台湾高山族相继归顺,被赐姓潘。分别发源于南方和北方的两支潘氏,姓源虽然看起来有所不同,但认真推溯起来,根本都是黄帝轩辕氏的后代。因为,周文王固然是黄帝的姬姓嫡裔,而楚国所出的芈姓则是传自黄帝之孙颛顼。在血统方面实际上同出一源,没有太大的分别。
2、获取信息的渠道——网络。主要了解历史上潘姓的名人:
潘崇:春秋楚成王时太师,助楚穆王继位有功,被穆王封为太师,兼掌上环列之尹。
潘璋:干《今山东省冠县》人,三国时东吴名将,关公父子败走麦城后,被潘璋所擒。《与下明代潘璋有别》
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今属河南省》人,西晋文学家、名臣。善缀辞令,长于铺陈,造句工整,充分体现了太康文学讲求形式美的倾向,所以在当时与陆机受到同样的推崇。以“美姿容”著称,在文学方面,长于诗赋,文词华靡,与同时代的文学家陆机齐名,其《悼亡诗》为世传诵,明人辑有《潘黄门集》。
潘综:晋代乌程《今属湖州》人。孙恩起义,与父骠路遇兵。兵砍其父,乃伏身保护,被砍四刀。一人曰:“杀孝子不祥。”于是父子俱得免。后官遂昌长。南朝宋元嘉间改其里名曰纯孝,免其家三世税租。
潘尼:潘岳之侄,官至太常卿,在文学上与潘岳齐名,世称“两潘”,其诗注重词藻,多应酬赠答之作,明人辑有《潘太常集》。
潘美:大名《今属河北省》人,北宋名将,在灭南汉、南唐、北汉时立下奇功。宋太宗雍熙三年《即九八六年》攻辽,潘美因指挥失当,使名将杨业陷敌牺牲,而受降级处分。
潘阆:大名人,宋太宗时进士,其诗词笔调清新,往往有出尘之语。
潘翼:青田人,宋代学者,学贯诸子百家,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门。
潘璋:字栗夫。金华人。明·成化八年进士。历任工部营缮司主事、都永主事,四川按察司佥事,陕西按察副使。曾往荆湖管理竹木证赋,政不苛而课入甚丰。提督学政,力崇正学,造就甚众。着意培养之合州士人邹知。后以刚直敢言驰名于世督修宋濂墓,并撰写墓志铭。卒于官,蜀士闻之,相率哭于三公祠下,且奉入名宦祠。
潘耒:江苏省吴江人,清初学者,博涉经史及历算声韵之学,曾参与纂修《明史》。
潘大临:黄岗人,宋代诗人,与弟大观皆以诗名,有《柯山集》遗世。
潘自中:字时乂。宋代松阳人。曾江州司理,不媚上,不诬人,力雪冤案。
潘季驯:字时良,号印川,浙江省乌程《今吴兴》人,明代著名水利家。嘉靖二十九年进士,由大理寺左少卿进右佥都御史,四任总理河道,先后达二十七年,习知地形险易,成绩显著。著有《两河管见》、《宸断大工录》、《河防一览》等。
潘之恒:歙县《今属安徽省》人,明代文学家,撰有《叙曲》、《吴剧》等剧评,并有诗集《涉江集》。
潘柽章:江南吴江《今属江苏省》人,明末清初学者,著有《国史考异》,顾炎武推其精审。
潘平格:浙江省慈溪人,明清之际思想家,强调在日用实际上去追求真理,提出“浑然一体”、“见在人心”的理论,著有《求仁录》。
潘亦隽:江苏省苏州人,清初画家,其族弟潘奕鏊、潘奕钧、潘奕荫、潘奕藻等都是知名画家。
潘作梅:字肖野,号戒平。清代乌程《今属湖州》人,安吉籍。雍正元年拔贡。官海宁学正。冷官二十年, ……此处隐藏20503个字……合适的活动。
活动中,为大家提供更多交流和展示的平台,给大家提供实实在在的能提高锻炼能力、开阔眼界的机会。
另外,本届学生会人数较少,但由调查结果来看,大家很乐意并且有能力协助学生会工作,所以各部门在安排活动时可以适时从同学中收集信息及活动安排的一些好点子,也可以适量招募志愿者参与,尤其是大一的同学。
5.
同学们对学生会的工作态度和效率比较满意,但认为学生会活动范围不够广泛、与同学之间联系过少导致许多同学没有机会参与,希望能够加强与其他学院的活动交流并且透明化机构运作,所以,国际交流部可以多多联系各个学院举办一些交流活动,扩大同学们的交际范围;秘书处需要适时对同学们发表近期工作安排,这样也利于同学们对学生会的认识以及对学生会各部门活动的了解,所以也需要秘书处多多了解各部门近期活动安排,增加各部门之间的了解。
6.
从调查结果看,大三同学更希望学生会能增加考研、创业、就业、兼职类信息,对就业类信息尤其需求;大二同学对现阶段课程辅导、就业、兼职信息比较需要;大一同学则对现阶段课程辅导、就业、兼职、生活服务类信息比较需求,尤其是现阶段课程辅导。
所以,我们应该按年级分类,为大家提供适时的信息,或者各个部门应适度增加相关活动,可以要多联系一些同学们感兴趣的讲座,如就业指导讲座,课程学习讲座等,并及时将讲座时间发布。
7.
希望学生会各个部门通过以上调查报告分析改善自己的工作、弥补自己的不足,更好地为同学们服务。
历史调查报告15据《高唐县志》记载,柴府始建于宋神宗元丰年间,为后周世宗柴荣之5世孙柴荣皇城私宅,后毁于兵燹匪患。明弘治十四年(1501),驿丞张廷威重建,为高唐的驿馆,称“鱼邱驿馆”。时有正厅和后厅各5间,东厢房7间,东西马房各10间,仪厅3间,鼓楼1座,东有马神庙3间。驿馆有递马60匹,马夫30名,抄牌2名,可见当时驿馆之规模。后嘉庆五年(1800)、道光十五年(1835)重修。清代康熙、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驻跸于此。
今之柴府是1999年在原址重建的,四面湖水环抱,花园式建筑,前门、中厅、后寝、回廊均为宋代建筑风格。整个建筑面积为938。48平方米,分为东西两院,西辟花园,东为柴府。柴府为二进院,步入津池即为主厅,主厅面阔5间,歇山式,灰瓦顶,吻兽相配,宋式彩绘相宜,飞檐排角,古色古香。院东西建有回廊、亭、轩、水池。后院为后寝殿,面阔5间,歇山式,东西厢房各3间。西为单体院落,有角门与东院相通。步入朱红大门,迎面为仿古戏楼,面阔3间,宋代歇山式建筑,两侧耳室各1间。
在鱼丘湖东岸,拨撩着低垂的柳丝,沿着石铺的曲径,便寻到进入柴府的小桥。柴府建在这与湖东岸只有丈水相隔的一个长椭圆形的小岛上,只有岛东端这一小桥与湖岸相连接。过了小桥,便登上了陈桥禅让帝位的后周皇帝柴世宗的子孙柴皇城的地盘。
赵匡胤为报柴氏让权之恩,敕赐柴氏誓书铁券,使柴氏家族居有特殊地位,享有特别权利,受到特有保护。因柴氏家族确系后周皇帝嫡派子孙.故柴氏家人常言:“我们也是龙子龙孙。”
柴氏家族原籍本不在高唐,而在沧州横海郡。据传,当年柴皇城随帝狩猎,来到高唐,见良田沃野一望无垠,黎民百姓忠厚勤劳,无匪无盗环境安宁,意欲留居,便奏明圣上,获封后柴皇城便留居高唐。在东城墙根探入城圈内的这处高地上开始营造柴府。经细致规划,精心施工,一处华丽的古典宅院便建成了。只见院落主次分布合理,房舍亭台设计有序,式样色调古朴典雅。斗拱重檐,龙头兽仗。朱甍碧瓦,掩映九级高堂;画栋雕粱,分界百间华阁。树木花卉错落有致,小桥流水曲径绕幽、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真乃前代帝王家,当朝勋戚第,俨然是一处标准的宋朝时期的皇式花园官邸。
柴氏成了高唐这个小县城中的首个皇家贵族,柴府也便成了高唐县最华丽的宫廷建筑。
随着柴氏家族的没落,其府第也圮坏渐重。天常日久,风蚀雨剥,九百余年后,后周皇帝的血脉嫡传子孙们已混同在县城内东街平房茅舍里的百姓中。威严的柴府成了断垣残壁,瓦砺一堆。其宅基逐渐被附近居民侵占,建为宅舍。容有住户三十余家,曾属原人民公社东街大队第六生产小队,后改称东街村第六生产小组。1958年引黄河水
入城圈,此处高地成了半岛。1988年,为复建柴府花园此处居民全部搬迁。由县政府聘请国家一级古建筑师夏祖设计曲阜古园林建筑工程公司承建,电业局投资450万元人民币,当年7月16日开工,于1999年5月31日竣工,挖湖开河,将这一半岛从湖东岸割下,形成四面环水东大西小的椭圆形小岛子,面积为11。8亩,于岛上重建了这柴氏宅第。
建成后的柴府,为鱼丘湖增添一景,并增加了高唐景观的文化氛围。置身柴府,凭栏西望,水天一色,恍若置身于江南风光之中。看斜阳草树,观李逵井,寻古城遗迹,仿佛又听到了梁山英雄们金戈铁马的杀伐之声。
柴府共有三部分组成。东院为住宅,分前后两院;前院大厅,面阔五间为客厅,后院为寝舍,面阔五间,飞檐挑角,古色古香;西院为戏楼,面阔三间,左右各有一耳室;西面临湖为花园。充分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独特风格。
其一,和我国一般古建筑一样,为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屋檐的重量通过粱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作用。这种结构使建筑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要求。还有一种独特构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斗拱,由斗形木块和弓形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即有支承荷载梁架之作用,又有装饰之效果,美观大方,气势雄伟。
其二,府邸内有若干单座建筑,以围墙、回廊、亭轩、水池将一个个庭院,前后串联,形成了层层深入的空间组成。这是中国封建“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的产物。
其三,柴府建筑即有极富装饰性的房顶,又配以丰富多彩的色彩。主要建筑屋顶装饰有十字形、丁字形两种,其结构以“悬山顶”为主。两边的建筑结构则为“硬山顶”。建筑物上涂漆及彩画多用红、绿、黄、蓝色,即使在冬季也有生机之感。
其四,柴府做为仿宋建筑,屋顶的雕塑物简洁明快,门窗等雕刻较少。
柴府最美的景致出现在春天。鲁西北的春天风多且大。当西北风掠过鱼丘湖水面时,便会由湖西北端卷起排排狂浪,浪浪相撞,越堆越高,滚到湖东南的柴府时,浪高过三尺。此时柴府基地周边,狂涛齐拥,水花上蹿,激起丈余。在迎风的柴府西岸,湖水随着风势,一会儿漫到岸上,一会儿退下岸边石阶。若从西北方向顺浪望去.柴府重叠遮掩,前露挑角西廊与花园凉亭相连,极像游船的前首彩门。后边重檐红柱相接.酷似龙船的仓腹,柴府成了一条皇家大游船了。水浪忽高忽低,澎湃撞击,柴府基下台阶时隐时现,使人错觉成这条皇家大游船在顺应水势忽高忽低破浪前进。观察的位置若再低一些,画面中地平线抬高一些,水浪显高,视线模糊,这柴府便真真实实地变成了驾驭狂浪的古舫了。1999年柴府被聊城市政府批准为市级重点名胜保护单位。此院是戏剧爱好者活动的场所,成为高唐旅游观光一景。
历史是我们身边的,我们要爱护、保护它们,让我们的家乡的历史传遍世界。







文档为doc格式